在秋分调整后的宁静中,昭阳回顾长达六十余章的生命求索,清晰照见内心那盏灯已从摇曳星火蜕变为稳定长明。她深知前路仍有迷雾,但光明已扎根,足以照亮余生。
秋分的平衡调整,像给疾驰的马车轮轴上了恰到好处的润滑油,昭阳的生活节奏变得舒缓而深沉。那些被重新划定的、不受侵扰的独处时光,如同坚实的堤坝,守护着内心宁静的源泉,让她在参与外界事务时,能带着更饱满的能量和更清明的觉察。
一个深秋的夜晚,寒意渐浓。昭阳坐在书桌前,就着一盏温暖的旧台灯,没有像往常一样书写新的笔记,而是缓缓翻开了这本厚重笔记的前面部分。纸张在她指尖沙沙作响,如同逆着时光之流回溯。
她读到了最初的章节。
那些文字里弥漫着几乎要溢出纸面的焦虑、迷茫和自我怀疑。字里行间,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被内耗噬啮得千疮百孔的灵魂,在黑暗中绝望地摸索,渴望抓住任何一点可能的微光。那时的她,像一只被困在透明玻璃瓶里的飞蛾,看得见外界,却找不到出口,只能徒劳地撞击着无形的壁垒。
她看到了记录第一次踏入寺庙、听见风铃清响的那一页。那是微光初现的时刻,但那时的心,如同风中之烛,摇曳不定,一丝杂念便能将其搅得光影乱颤。
她一页页翻下去。
韩爷爷往生的庄严,让她第一次直面死亡而非恐惧;书写修行笔记,让她在梳理中照见自己;冬阳下外婆的缝补,教会她“道在平常”;“情绪的河流”让她体验了“观自在”的初步解脱;带领禅修,让她确信了分享的力量;父亲的“静”字,带来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网络那头绝处逢生的留言,让她体会到“法布施”的深远喜悦;中元节的宽广祈愿,让她体验到无分别心的释然;秋分的自省,让她寻回了动态的平衡……
这不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这是一条清晰可见的、用生命足迹踏出的心灵蜕变轨迹。每一次困境,每一次领悟,每一次尝试,无论当时觉得多么艰难或微不足道,都像是往那最初微弱的灯焰中添加的一滴灯油,一根灯芯。
她合上笔记,闭上眼睛,将手掌轻轻按在封皮上,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所有温度与震动。
然后,她尝试去感知此刻的自己。
她发现,那颗心,不再是当初那般脆弱易感,轻易便被外境的风吹草动搅得天翻地覆。它变得像秋天的湖水,深沉,稳定,即使有风吹过,漾起涟漪,也能很快恢复其固有的澄澈与平静。面对赞誉,少了几分沾沾自喜;面对质疑,少了几分急于辩白;面对未知,少了几分惶恐惧怕。
一种扎实的、源自生命深处确认的力量,在她体内生根、蔓延。她不再需要时刻去“寻找”光明,去“努力”保持平静。那光明,已然成为她内心的背景色,一种稳定的存在。如同呼吸,无需记起,从未忘记。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冷的夜风涌入,带着深秋特有的、干净凛冽的气息。夜空如洗,几颗寒星在遥远的天幕上坚定地闪烁着。院中那棵老槐树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沉静而笃定。
她忽然清晰地意识到:
最初那盏需要小心翼翼呵护、仿佛随时会熄灭的内心灯火,经历了六十余章的风雨洗礼、燃料添加、灯罩打磨,已然蜕变成一盏可以持续燃烧、风雨不侵的——长明灯。
它不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环境、某句肯定的话语、某个成功的体验来维持光亮。它源于对生命实相的点滴体认,源于一次次将佛法智慧应用于生活的淬炼,源于内心不断拓宽的慈悲与智慧。这光明,由内而外,自主,稳定,坚韧。
她知道,人生的迷雾从未彻底散尽,未来依然会有新的挑战、新的烦恼。习气的暗流或许仍会偶尔涌动,无明的云翳或许仍会暂时遮蔽视线。
但这已不再让她恐惧。
因为那盏灯已经长明。它就在她的心里。迷雾来时,它能照亮脚下的方寸之地,让她不至于迷失方向;风雨来袭,它能温暖自身,给予她穿越的力量。这光明或许无法瞬间驱散所有黑暗,但足以让她在任何境遇中,保持一份不惊不怖的清醒与从容。
她微微仰起头,感受着星光与夜风的抚触,脸上浮现出一个极其安宁、甚至带着一丝淡淡喜悦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得意,没有张扬,只有一种如大地般沉静的确认。
漫长的求索,痛苦的挣扎,点点滴滴的修行,在这一刻,汇聚成一种无可撼动的内在笃信。
她深知,从此以后,无论行至何方,身处何境,她都将携这盏长明灯而行。前路或许依旧崎岖,但光明,已在她生命的核心处,牢牢扎根。
内心长明的笃定感,让昭阳的存在本身成为一种安稳的力量。然而,现实的考验总是不期而至。初冬某日,村后山林因干燥突发局部山火,火光与浓烟瞬间引起恐慌。村民慌乱奔走,取水救火。昭阳在最初的震惊后,会如何行动?她是否能将此刻内心的定静,转化为危急关头真正的力量,在动与静、勇猛与观照之间,展现圆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