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相机的取景框,昭阳学习用全新的视角凝视世界,在平凡角落的光影交错中,她顿悟修行亦是如此——调整心灵的焦距,便能清晰照见生活本具的安然与美好。
小慧那份沉甸甸的礼物和发自肺腑的话语,像一颗被小心安放的种子,在昭阳心中持续散发着温暖的能量。那份“被需要”和“能影响”的实感,让她更坚定了分享与传递的愿心。同时,一种新的表达欲望也随之萌生——除了文字,是否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捕捉并呈现那些稍纵即逝的、充满美与觉知的瞬间?
这个念头,在她看到清心师姐偶尔用一台老旧的数码相机记录寺院的四季变化时,变得清晰起来。
“师姐,我……能试试吗?”一天午后,昭阳看着师姐正在拍摄檐角的风铃,忍不住轻声问道。
清心师姐回头,将相机递给她,笑容了然:“当然。眼睛会习惯性忽略很多东西,但镜头,有时能帮我们重新‘看见’。”
昭阳接过那台略显笨重的黑色相机,触手冰凉而陌生。她学着师姐的样子,笨拙地将眼睛凑近取景框。
一瞬间,世界被框定在一个四方的、清晰的边界之内。
起初,她只是漫无目的地移动着镜头,掠过熟悉的院落、树木、天空。景象在取景框里晃动、模糊,又清晰。她发现,当视野被强制缩小,注意力被迫集中时,那些平日里被整体忽略的细节,竟纷纷凸显出来。
她将焦距对准墙角一片无人问津的青苔。
在肉眼看来,那不过是一团模糊的、湿漉漉的绿色。但在镜头里,当她小心转动对焦环,那片青苔的世界徐徐展开——茸茸的、层次丰富的绿,像微缩的森林;其间缀着昨夜雨水留下的晶莹水珠,如同散落的钻石;几片凋零的、蜷曲的褐色落叶镶嵌其中,构成一幅完整的、充满寂寥之美的生命图景。
她屏住呼吸,轻轻按下快门。“咔嚓”一声轻响,仿佛不是记录,而是与这个微小世界达成的一个宁静的契约。
一种奇异的兴奋感攫住了她。
她开始着迷于这种“寻找”和“发现”。她拍摄晨光穿透竹林,投下的斑驳破碎的光影,那光与影的交界处,仿佛存在着另一个维度的时空。她拍摄午后阳光下,晾晒的白色床单被风吹拂起的柔软褶皱,那上面仿佛承载着阳光与风私语的声音。她拍摄一滴悬在草叶尖端、将落未落的露珠,里面倒映着整个颠倒的、清澈的天空。
她不再是那个匆匆走过、对周遭习以为常的昭阳。她像一个探险家,匍匐在生活的微观世界里,用镜头这根“探针”,去触碰那些寂静而丰饶的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她忽然领悟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美,或者说,那种能让人心瞬间安宁下来的景象,并非不存在于她的生活里。它们一直都在——在墙角的苔藓上,在摇曳的光影里,在寻常的滴水之中。只是她过去的心,如同一个没有调整好焦距的镜头,始终是模糊的、散乱的,追逐着远方的、宏大的目标,因而对眼前这些细微而确切的幸福视而不见。
修行,不正是如此吗?
我们总以为安宁、智慧、力量在某个遥远的彼岸,需要奋力追寻才能获得。但或许,它们本就存在于每一个当下,存在于每一次呼吸里,存在于与一片苔藓、一缕阳光的真诚相遇之中。
所谓的修行,就是学习调整我们心灵的“焦距”。
从对过去未来的焦虑与追悔(散焦),调整到对当下此刻的清晰觉知(对焦)。
从对宏大叙事的执着(远景),调整到对身边细微因缘的珍视(微距)。
从被情绪和妄念的乌云遮蔽(失焦),调整到心如明镜、如实照见(清晰成像)。
当她透过镜头,全神贯注于眼前的一方苔藓时,那些关于过去未来的纷杂思绪自然止息。那一刻,心是清明的,安宁的,与所观之物融为一体。这本身,不就是最直接的禅定吗?
她将自己的这些感悟,连同拍摄的照片——那些光影、苔藓、露珠——冲洗了一些出来,贴在了自己的修行笔记旁边。图像与文字相互映照,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立体的修行记录。
清心师姐翻看她的“摄影笔记”,赞许地点点头:“很好。镜头的焦点在外,能帮你发现被忽略的美;心灵的焦点在内,能帮你照见被遮蔽的真心。内外交融,功夫就能做得更踏实。”
昭阳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她不再觉得修行是脱离生活的、某种特殊的“活动”。调整心灵的焦距,可以在行走坐卧中,可以在待人接物中,当然,也可以在这看似娱乐的摄影中。
她端着相机,走出院子,走向田野。夕阳正在西沉,将天边染成壮丽的锦缎。她没有去拍摄那恢宏的落日全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田埂边一株被夕阳勾勒出金色轮廓的狗尾草。在特写的镜头里,那毛茸茸的穗子每一根纤毛都清晰可见,仿佛承载了一整个太阳的余晖,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安然,自在,圆满。
她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永恒的一瞬。
真正的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调整心灵焦距,清晰照见生活本然的每一个安然当下。
沉浸在光影世界带来的宁静与启示中,昭阳感到内心的感知力愈发敏锐。然而,一场毫无预兆的夏季暴雨即将席卷山村,气象部门发出了山洪预警。当得知低洼处几位孤寡老人的房屋可能面临威胁时,那个曾在都市格子间里焦虑内耗的昭阳,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真正的危急关头,她修炼已久的内心,能否赋予她远超从前的冷静与行动力?
真正的修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调整心灵焦距,清晰照见生活本然的每一个安然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