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中的孩童们好奇地围坐在老槐树下,昭阳尝试为他们讲解《论语》。她摒弃了书斋里的释义,用身边的稻田比喻“学而时习之”,用日夜奔流的溪水解释“逝者如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领悟之光,让她初次体验到智慧在生命间传递、传承的纯粹喜悦。
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阳光透过老槐树繁茂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晃动的光点。昭阳刚帮九叔公整理完一段口述史,正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歇息,手里拿着一本自己带来的、页面已有些卷边的《论语》。
几个在附近玩耍的孩童,看到这个总是安静做事、偶尔会写出很多字的“昭阳姑姑”,便好奇地围拢过来。最大的男孩小辉,就是李嫂的儿子,壮着胆子问:“昭阳姑姑,你看的是什么书呀?有图画吗?”
昭阳笑着摇了摇头,将书页展示给他们看:“是一本很老很老的书,叫《论语》,里面没有图画,都是字。”
孩子们脸上露出些许失望,但好奇心并未减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眨着大眼睛问:“那它讲的是什么呀?故事吗?”
昭阳看着他们纯真而充满探求欲的眼睛,心中微微一动。她想起了自己初读《论语》时的懵懂,也想起了清心师姐和李薇女士如何将深奥的道理融入生活点滴来点化她。一个念头悄然浮现:为何不试试呢?
“它讲的呀,是很多关于怎么学习、怎么做人的道理。”昭阳的声音温和,带着一种引导的意味,“你们想不想听姑姑讲一讲?”
孩子们互相看了看,然后纷纷点头,就地盘腿坐在了树荫下的草地上,仰着小脸,像一群等待喂食的雏鸟。
昭阳合上书,目光扫过孩子们,又望向不远处的田野。她沉吟片刻,开口问道:“小辉,你昨天跟你阿爸去稻田里薅草,累不累?”
小辉用力点头:“累!太阳晒死了,腰都酸了。”
“那如果今天让你再去,你还会去吗?”
小辉犹豫了一下,还是点点头:“去啊,草不薅,稻子就长不好。”
“那如果你天天去,会不会觉得没那么累了?薅草是不是也比昨天快一点,好一点?”
小辉想了想,再次点头:“嗯!我阿爸说,干活也是练出来的。”
昭阳笑了,目光清澈地看向所有孩子:“这就是这本书里说的第一句话哦,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孩子们愣住了,小辉挠挠头:“啊?这句话……跟薅草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啊,”昭阳耐心地解释,“‘学’,不仅仅是在学堂里认字,跟你阿爸学薅草,跟阿妈学做饭,都是‘学’。‘时习之’,就是经常去练习,天天去薅草,经常去做饭。慢慢地,你薅草薅得又快又好,饭也做得香了,心里是不是会有点高兴?这就是‘不亦说乎’了。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一件很喜悦的事吗?”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小辉更是恍然大悟:“哦!我懂了!就像我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多次,后来会骑了,就特别开心!”
“对,就是这样!”昭阳赞许地点头。她发现,当道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连接时,那些古老的文字瞬间就活了过来。
接着,她又带着孩子们走到不远处的小溪边。溪水潺潺,永不停歇地流向远方。
“你们看这溪水,”昭阳指着水流,“它是不是一直在流,从来不停下来等我们?”
孩子们点头。
“它昨天这样流,今天这样流,明天还会这样流。它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昭阳的声音带着一丝悠远,“所以这本书里有一位叫孔子的老先生,站在一条大河边上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奔流而去。”
她看着孩子们:“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平时很安静的小女孩小声说:“是……是让我们要珍惜时间吗?”
“说得真好!”昭阳惊喜地看向她,“时光就像这流水,一去不回头。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本领,好好陪家里人,对不对?”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都认真地点着头。那流淌的溪水,此刻在他们眼中,似乎也带上了一种哲学的意味。
昭阳没有讲太多,只选了这两句。她回到树下,又用分果子的例子,简单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听到“你自己不想吃的酸果子,也不要硬塞给别的小朋友”时,孩子们都咯咯地笑了起来,但在笑声中,显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阳光渐渐西斜,孩子们的家人开始呼唤他们回家。小辉临走前,兴奋地对他妈妈说:“阿妈!我知道‘学而时习之’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像我跟阿爸薅草一样,天天干,干好了就开心!”
昭阳站在树下,看着孩子们雀跃着散去,耳边还回响着他们用自己生活验证道理的话语声。她的心中,充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而饱满的喜悦。
这喜悦,不同于她完成一个商业项目时的成就感,也不同于她领悟某个佛法道理时的个人解脱感。这是一种看见智慧的种子,落入肥沃的心田,并且立刻就开始生根发芽的喜悦;是一种感受到文明的血脉,通过她这个微小的媒介,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的喜悦;是一种付出与给予之后,精神上获得的丰厚回馈。
她终于有些理解了,为何古人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一乐。这并非居高临下的教导,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美好共鸣与能量传递。
清心师姐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望着孩子们远去的方向,微笑道:“种下一颗种子,或许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昭阳深深点头,她抚摸着手中那本《论语》,感觉它不再是冰冷的古籍,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源泉。她意识到,她所学的、所悟的,并非独善其身的工具,而是可以分享、可以点亮他人的光明。
这份在传承中获得的喜悦,如此坚实而美好。然而,她这份刚刚萌芽的、滋养他人的力量,是否足以应对来自她曾经熟悉的那个世界的、更复杂的求助与迷茫?
真正的智慧,并非高悬于殿堂,而是能落入寻常生活,在童声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