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存的第一课,往往从合租开始。那不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更是人际关系与利益权衡的微型战场。
拿到offer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住房问题冲淡。昭阳拿着计算器,对着录用函上的税前薪资,反复核算税后到手金额,再减去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得出的数字让她心头一紧。独自整租,哪怕是最偏远的一居室,也近乎天方夜谭。
合租,成了唯一的选择。
她在几个知名的租房平台和公司内部论坛上筛选信息,目光最终停留在一条合租招贴上。位置距离公司通勤四十分钟,老式居民楼的次卧,价格在她能承受的极限。最吸引她的是,招租的是一位自称是同公司不同部门的女性同事,叫李莉。
和同事合租,听起来总比和陌生人要安全些。她怀着这样的期望,拨通了电话。
看房那天,李莉很热情。她比昭阳大几岁,穿着时髦,画着精致的妆容,言语间带着职场人的熟稔。
“小昭是吧?快进来看看!”李莉拉着她参观,“这是主卧,我住。这间次卧是你的,虽然朝北,但通风不错。客厅、厨房、卫生间我们共用。”
房子确实有些年头,墙壁略显斑驳,家具也半旧,但收拾得还算干净。昭阳对住宿要求不高,能遮风避雨、离公司近就行。她最看重的,是那份“同事”带来的虚幻安全感。
“水电燃气网费,我们平摊,你看行吗?”李莉笑着问,语气自然。
昭阳点点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还有啊,”李莉补充道,“卫生我们轮流做,一周一次。公共区域的用品,比如纸巾、垃圾袋什么的,也一起买,费用均摊。”
昭阳再次点头。这一切听起来都很合理。
搬进来的第一天,昭阳带着她简单的行李,心里甚至有一丝安顿下来的微暖。她小心翼翼地把外婆给的手帕包和那本《金刚经》小册子放在床头柜抽屉里,像是安置了两个护身符。
然而,这种表面的和谐,在第一次结算水电费时就出现了裂痕。
月底,李莉拿着缴费单走过来:“小昭,这是上个月的水电燃气费,一共285块6,我们一人一半,你转我142块8。”
昭阳正要转账,目光扫过单据,发现燃气费异常的高。
“李莉姐,这个燃气费……好像比平时高不少?”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是随口一问。
李莉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哦,我上周朋友来,我们一起在家煮了几次火锅,可能用得多了点。没事,这次就算我的,你按平时的比例给就行。”
话虽如此,昭阳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她平时极其节省,洗澡都尽量快速,晚上睡觉连小台灯都舍不得开太久。
接下来,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
轮到李莉购买公共用品时,她总会买回一些品牌不错、价格偏高的纸巾和洗涤剂。而轮到昭阳时,她只能选择超市里最实惠的促销装。
一次,李莉看着昭阳新换上的卷纸,微微蹙眉:“小昭,这个纸有点薄,不太耐用吧?下次还是买我之前那种吧。”
昭阳嘴里应着,心里却默默计算着两种纸的价格差。
最让她感到不适的是关于空调的使用。盛夏来临,天气闷热难耐。昭阳的房间朝北,更是湿热。她试探性地问李莉:“李莉姐,晚上太热了,我们能开客厅空调吗?电费我可以多承担一些。”
李莉正在贴面膜,闻言含糊地说:“哎呀,开空调多干啊,对身体不好。而且电费哗哗的,心疼。你忍忍呗,心静自然凉嘛。”
可昭阳明明看到,李莉自己的主卧里,空调外机时常在深夜嗡嗡作响。
她开始真切地体会到“斤斤计较”的含义。每一度电,每一方水,甚至每一卷纸巾,都成了需要衡量和算计的对象。这种无处不在的、细微的算计,比明目张胆的苛刻更让人疲惫。它消磨着人与人之间本就脆弱的情谊,也让这个所谓的“家”,充满了看不见的界限和寒意。
她想起外婆那个虽然贫寒却从不计较的家,想起舅妈虽然刻薄却摆在明面上的态度。而这里,一切都被包裹在“同事”、“合租伙伴”的客气外表下,内里却是冰冷的利益权衡。
一次,她在厨房煮面条,李莉路过,看了一眼她锅里清汤寡水的面,随口说:“小昭,你也太会过日子了,光吃面没营养的。”
昭阳低着头,轻轻“嗯”了一声,没有解释。她难道不想吃得好一点吗?可是每个月的工资,扣除房租、交通、必要的生活费和寄给外婆的一点心意,所剩无几。她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在这个城市里维持最基本的体面,以及,存下一点点应对未来的微薄储备。
合租公寓是都市青年的真实缩影,每一笔分摊的费用背后,都是梦想与现实的艰难平衡。在这里,慷慨是奢侈品,算计是生存本能。
夜晚,她躺在次卧狭小的床上,听着隔壁主隐约传来的电视剧声音,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这个城市很大,灯火璀璨,却没有一盏灯,能毫无保留地温暖她。她攥着口袋里所剩不多的零钱,心里盘算着明天公司的午餐是该吃八块钱的素菜套餐,还是奢侈一次点十二块的半荤半素。职场的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等待她的,又会是怎样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