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第一道光,往往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它微弱却坚定,足以照亮一个孩子前行的路。
昭阳已经三天没去村小门口张望了。
她把自己缩在外婆家那个堆满杂物的后院角落,拿着树枝,一遍遍在地上重复写着外婆和陈老师教过的那些字。字迹工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执拗。
“人”、“口”、“手”、“上学”、“读书”。
写完,又用脚狠狠抹掉。
舅妈尖利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赔钱货”、“白费钱”、“丫头片子读什么书”……
还有外婆深夜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背,翻遍所有角落也凑不齐一块五毛钱学费的、沉默而沉重的背影。
那块五毛钱,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
她决定了,不读了。她不能再让外婆为难。
“阳阳,”外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村小的陈老师……来了,想见见你。”
昭阳身子一僵,手里的树枝“啪”地断了。
她低着头,跟着外婆走进堂屋。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列宁装、梳着两条粗辫子的年轻女人坐在凳子上,膝盖上放着一个旧帆布包。她看起来二十多岁,皮肤微黑,眼睛很亮,像蓄着两汪清泉。
这就是村小唯一的老师,陈晓兰。
“昭阳,你好。”陈老师的声音温和,带着笑意,“我听外婆说,你很想上学?”
昭阳绞着衣角,头垂得更低了。
外婆局促地站在一边,搓着手:“陈老师,实在是……家里困难,学费……”
“老人家,您别着急。”陈老师站起身,扶外婆坐下,“我今天来,不是为了催学费。”
她转向昭阳,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与昭阳齐平。
“昭阳,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上学吗?”
昭阳抿紧嘴唇,不说话。她想说,认了字就能看懂妈妈可能寄来的信;她想说,读书也许就能不像爸妈那样总是为钱吵架;她想说,她不想当“赔钱货”……
可她什么也说不出来。
陈老师也不催促,只是耐心地看着她。目光柔和,没有怜悯,没有审视,只有平等的等待。
“我……我在地上写字了。”良久,昭阳才用细若蚊蚋的声音说了一句,手指向门外。
陈老师眼睛微微一亮:“哦?能带老师去看看吗?”
昭阳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陈老师走到后院角落。
地上还残留着一些模糊的字迹。
陈老师仔细地看着,指尖轻轻拂过那些痕迹。
“这是‘上’,这是‘学’……”她轻声念着,然后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昭阳,“写得很好,比我们班上一些孩子刚入学时写得还好。谁教你的?”
“外婆……还有,偷偷看别人写的。”昭阳小声回答。
“你自己想学的?”陈老师追问。
昭阳点了点头。
陈老师沉默了片刻,重新蹲下来,看着昭阳的眼睛:“昭阳,你知道‘知识’是什么吗?”
昭阳茫然地摇头。
“知识,就像你夜里走路时,手里提着的一盏灯。”陈老师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路很黑,坑很多,但有了这盏灯,你就能看清脚下,知道该往哪里走,不会摔跤,也不会迷路。”
昭阳怔怔地听着。灯?她想起外婆那盏昏暗的煤油灯,虽然微弱,却能驱散黑暗。
“老师知道你家里困难。”陈老师继续说,语气平静而坚定,“学费的事情,老师来想办法。我们可以向学校申请减免,如果不行,老师先替你垫上。”
外婆猛地抬起头,嘴唇哆嗦着:“陈老师,这怎么行……”
“老人家,让孩子读书是正事。”陈老师握住外婆粗糙的手,“我看得出,昭阳是个好苗子,她心里有股劲儿。我们不能让这点钱,耽误了孩子一辈子。”
她重新看向昭阳,眼神里充满了鼓励:“昭阳,记住老师的话。出身我们没法选,但脚下的路,可以自己走。读书,认字,学知识,就是给你自己找一条更好走的路。这条路,能带你走到很远的地方,看到你从没看过的风景。”
“很远的地方……”昭阳喃喃重复。比县城还远吗?能看到妈妈吗?
“对,很远的地方。”陈老师肯定地点头,“在那里,女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没人会说你是‘赔钱货’。”
昭阳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陈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她心里那扇紧闭的、充满委屈和迷茫的门。
一道光,从门缝里透了进来。
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
温暖,明亮。
“老师……”昭阳抬起头,第一次勇敢地迎上陈老师的目光,眼圈微微发红,“我……我真的能上学吗?真的……可以吗?”
声音带着不敢置信的颤抖。
“能。”陈老师斩钉截铁,笑容像阳光一样绽开,“明天早上,老师在学校门口等你。带上你在地上写字的这根树枝,我们用它,在真正的纸上,写出更漂亮的字。”
那一刻,昭阳觉得压在心口好多天的大石头,好像被这道光轻轻推开了一条缝。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陈老师又和外婆说了几句,留下几本旧的练习本和一支短短的铅笔,便告辞离开了。
昭阳拿着那支短短的铅笔,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外婆看着她,浑浊的眼睛里似乎也有了点点光亮。
“听见老师的话了?”外婆摸摸她的头,“人不能认命,得自己挣命。”
知识是穿破阴霾的光,老师是掌灯的人。那一句“你能行”,胜过千言万语,为一个孩子贫瘠的世界,注入了第一抹希望的底色。
昭阳紧紧攥着那支铅笔,仿佛攥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她期待着明天的太阳,期待着走向那盏被点亮的灯。然而,生活的风雨总是无常,这道刚刚亮起的光,能否照亮前方即将到来的、更加崎岖坎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