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狱的黑暗与纪纲的冷酷手段,如同一次冰冷的淬火,虽然让林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但也让他迅速褪去了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彻底明白,自己身处的并非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权力场。在这里,要么适应规则,要么被规则吞噬。
他没有允许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中太久。
第二天,他便以更加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审视的目光,重新投入到千户所的日常事务中。他将诏狱视为一个“特殊的战场”,这里的囚犯、狱吏、乃至酷刑,都是他需要了解和掌控的“武器”与“资源”。
他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诏狱的运作流程、犯人的分类与管理、以及各种审讯技巧和酷刑的效果。
他并非为了滥用,而是为了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以便更好地掌控局面,避免被人蒙蔽,也为了在必要时,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达成目的。
他召见了所里几名经验最丰富、但也相对不那么油滑的老行刑手和狱医,以请教的名义,让他们详细讲解各种刑具的使用方法、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施加痛苦却又不至于立刻致命。
他听得极其认真,甚至让人记录要点,那专注而冷静的态度,让这些见惯了血腥的老手都感到有些诧异。
“千户大人,您…您问这些是?”一名绰号“阎王张”的老行刑手忍不住问道。
林峰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了解这些,如何判断犯人招供的真伪?
如何防止下面的人滥用私刑?又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让该开口的人开口?”
他的回答无懈可击,既显示了他作为主管的责任心,也隐隐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阎王张”等人面面相觑,不敢再多问,只能更加详细地解答。
除了研究刑狱本身,林峰也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诏狱中关押的各类犯人。
他发现,这里并非只有忠良和罪囚,更多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以及一些掌握了不该掌握的秘密的人。
从他们身上,往往能窥见朝堂局势的微妙变化和各方势力的角力。
他开始命令文书,将重要囚犯的背景、罪名、关押时间、审讯情况等信息整理成册,定期翻阅分析。
这个举动起初让孙德胜等人觉得多此一举,但林峰坚持,他们也只好照办。
王铁柱对林峰的这些变化感到有些不解,在他看来,研究那些阴损的刑具和关押的犯人,远不如带兵操练、抓捕匪徒来得痛快。
但他对林峰有着盲目的信任,虽然不理解,依旧忠实地执行着林峰的各项命令,并按照林峰的吩咐,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认字和记录,尽管过程痛苦不堪。
“大人,您让俺看这些弯弯绕绕的字,比跟十个悍匪打架还累!”王铁柱苦着脸抱怨。
林峰看着他面前写得歪歪扭扭、如同鬼画符般的字迹,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慢慢来,不着急。想要在这京城立足,光靠勇武是不够的。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在适应和调整的同时,林峰并没有放松对那几起“恶性凶杀案”的调查。
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工部那名五品郎中之子被杀的案件上。
直觉告诉他,这个看似简单的争风吃醋命案,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他反复翻阅卷宗,试图找出那些让他感到“过于完美”的细节背后的破绽。
就在林峰潜心研究卷宗、努力适应新环境之际,孙德胜拿着一份新的公文,来到了他的公房。
“千户大人,指挥使衙门刚发来的指令。”孙德胜将公文双手呈上,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看好戏的神情,“是关于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李墨,受贿一案的。指挥使大人亲自批示,此案交由我千户所侦办,要求…尽快查明,按律处置。”
林峰心中一动,接过公文。工部郎中?正是他之前关注的那起命案中,苦主之父!儿子刚死,父亲就因受贿被查?这时间点未免太过巧合。
他迅速浏览了一遍公文。内容很简单,指控李墨在负责京城某段官道修缮工程期间,收受承建商“隆昌号”巨额贿赂,以次充好,导致官道建成不久便出现严重质量问题。
人证(隆昌号掌柜及几名管事)、物证(所谓的赃银和往来账册)似乎一应俱全,看起来是一桩证据确凿的铁案。
公文末尾,有指挥使纪纲鲜红的批示:“着北镇抚司千户林峰,限期十日,查明案情,具结上报!”
直接将案子指派到他头上,并且限定了时间。这绝非偶然。林峰几乎可以肯定,这背后有纪纲的影子。或许是想用一桩“简单”的案子来试探他的能力,或许是想借此让他得罪工部甚至其背后的势力,又或许…这案子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千户大人,您看…”孙德胜小心翼翼地问道,“此案证据似乎颇为扎实,是否立刻提审李墨?”
林峰放下公文,脸上看不出喜怒:“证据扎实?孙副千户看过卷宗了?”
“呃…粗略看过一眼。人证物证俱在,李墨怕是难以抵赖。”孙德胜回道。
“既然指挥使大人将此案交予我等,自然要谨慎从事,查明每一个细节,以免冤屈了朝廷命官,也辜负了大人的信任。”林峰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将案子的所有卷宗,包括人证口供、物证记录、现场勘查文书,全部调来,我要亲自审阅。”
“是,下官这就去办。”孙德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躬身退下。他原以为这位年轻气盛的千户会为了表现,立刻雷厉风行地抓人审讯,没想到竟如此沉得住气。
很快,关于李墨受贿案的所有卷宗被送到了林峰案头,堆起了厚厚一摞。
林峰摒退左右,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他看得极慢,时而停顿思考,时而在旁边的白纸上记录下疑点。
正如孙德胜所说,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桩铁案。
承建商“隆昌号”的掌柜和几名管事众口一词,指证李墨索要并收受了五千两白银的贿赂,并提供了详细的行贿时间、地点。
账册上清晰地记录了一笔五千两的“特别支出”,标注为“打点李大人”。
从李墨家中搜出的赃银,经比对,与隆昌号账目上支取的银两批次相符。
官道质量低劣,是不争的事实。
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
然而,林峰越看,眉头皱得越紧。他前世受过严格的逻辑和证据链训练,这份看似完美的卷宗,在他眼中,却存在着几个难以忽视的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