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琳抱着一摞摇摇欲坠的设计图纸,像只无头苍蝇在输电线路部办公室里转悠。这是她入职xx电力设计院的第三周,却仍然没有固定的工位。
“小赵,先坐那儿吧,李明出差了,下个月才回来。”部门主任王建国随手一指角落里的空位,便匆匆走进会议室。这样的安排已成常态——新人在出差同事的工位上“打游击”。
赵琳小心翼翼地把图纸放在那张不属于她的办公桌上。桌面除了一层薄灰,还留着前主人的痕迹:一张夹在台灯罩上的家庭合照,几支散乱的笔,还有抽屉里锁着的不知什么私人物品。每次坐在这里,她都有种闯入他人领地的负罪感。
“又来找地方啊?”同事张姐端着茶杯经过,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我们部门就是这样,工位比变电站的黄金间隔还紧张。”
赵琳勉强笑了笑。她是院里今年招聘的八名应届生之一,怀揣着参与国家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梦想而来,却没想到首先面临的挑战竟是找到一席之地安放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办公室原本设计容纳四十人,现在硬是塞了五十多张办公桌。走道窄得只容一人通过,两人相遇就得侧身。插座成了稀缺资源,同事们不得不自备插线板,像蜘蛛网一样从墙角延伸出来。
更让赵琳焦虑的是,没有固定工位意味着没有归属感。她的个人物品每天都得收拾带走,生怕落下什么妨碍了工位的主人随时归来。这种临时感让她觉得自己像个过客,而非这里的一份子。
转机出现在周五下午。
“后勤管理部派人来考察工位紧张问题,大家配合一下。”王主任在部门群里发了通知。
周一早晨,办公室里罕见地骚动起来。三位后勤部的同事拿着卷尺和笔记本,在工位间穿梭测量、记录。赵琳注意到为首的是个约莫三十出头的女性,短发利落,眼神专注,胸前别着的工牌上写着“陈静”。
“这里走道宽度只有六十公分,不符合消防规定。”陈静对身旁的同事说,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
赵琳正低头整理图纸,忽然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
“赵琳是吗?我是后勤管理部的陈静。王主任说你是最新入职的,想听听你对办公环境的感受。”
赵琳抬起头,对上陈静询问的目光。周围几位同事也看了过来,她顿时感到一阵压力。
“还...还好,就是有时候找地方工作不太方便。”她谨慎地选择措辞。
陈静微微一笑:“能具体说说吗?”
也许是陈静温和的态度给了她勇气,赵琳深吸一口气,决定说出实情。
“我没有固定工位,每天得找空位坐。这意味着我不能在办公室存放任何个人工作资料,每天要背着所有文件上下班。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却发现没有可用的电源插座。最麻烦的是,当你刚进入工作状态,工位的主人突然回来了,你又得收拾东西另找地方。”
她顿了顿,补充道:“这不仅仅是不方便,还影响工作效率。上周我为陇东-山东特高压项目做的初步设计,就因为图纸来回搬运,弄丢了两张重要标注页,差点耽误提交时间。”
陈静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周围的同事也开始小声附和。
“是啊,我们部门出差的人多,工位轮换太频繁了。”
“插座严重不足,笔记本电脑经常用到一半就没电了。”
“新来的同事连放安全帽的地方都没有...”
考察组离开后,办公室又恢复了往常的忙碌。但赵琳心里却泛起一丝希望——也许这次,情况真的会有所改变。
两周后的部门例会结束时,王主任叫住了正要离开的赵琳。
“小赵,后勤部拿出了工位改造方案,他们特意提到你的反馈很有价值。这个项目由陈静负责,她希望你能加入改造小组,代表我们部门提建议。”
赵琳愣住了。她只是个新人,参与这样的行政事务完全不在预期之内。
“别担心,就是提供些专业视角。”王主任补充道,“输电线路设计有其特殊性,后勤部需要了解我们的实际工作需求。”
第一次改造小组会议在周三下午召开。赵琳带着忐忑和一丝兴奋走进会议室。陈静热情地招呼她坐下,介绍了另外两位小组成员:后勤部的老张和人力资源部的小刘。
“我们的任务是在不扩大现有办公面积的前提下,解决输电线路部的工位紧张问题。”陈静开门见山,“经过初步测量和数据收集,我提出了几个方案。”
陈静展示的ppt中,详细列出了调研结果:输电线路部实际在岗人员45人,长期出差人员平均15人,但工位总数只有40个。更触目惊心的是,通过一周的工位使用情况监测,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位在上班时间空置率超过50%。
“这意味着什么?”陈静看向在座的各位,“意味着我们不仅缺工位,还在浪费工位。”
老张推了推眼镜:“但出差是输电线路部的工作性质决定的,我们不能阻止员工出差啊。”
“当然不能。”陈静点点头,“但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工位的分配和使用方式。”
会上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增加隔断,压缩现有工位面积以容纳更多工位;二是设置共享工位区,供出差频繁的员工共用;三是建设灵活办公区,配备移动办公设备,实行预约制。
赵琳认真听着,不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当陈静询问她的意见时,她稍稍犹豫,然后开口了。
“作为输电线路部的新人,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最符合实际需求。但我们设计工作需要大型显示屏和稳定的网络环境,单纯靠笔记本电脑会影响效率。而且...”她顿了顿,“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考虑新员工的归属感问题。”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赵琳鼓起勇气继续:“对于老员工来说,工位可能只是个放电脑的地方。但对新人而言,那是我们融入团队的第一步。没有固定工位,就像无根的浮萍,总是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
陈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下去。”
“我建议,是否可以设计一种‘主工位+辅助工位’的模式?每位员工都有一个主工位,但同时设立几个功能齐全的共享工位,当员工出差归来,如果需要,可以在共享区工作,这样就不会占用新员工的固定空间。而我们新人,至少在前半年稳定期,应该拥有固定的主工位。”
会议结束后,陈静特意留下赵琳。
“你的想法很宝贵,赵琳。老实说,我们之前更多考虑的是空间利用效率,很少从员工心理需求角度思考问题。”
赵琳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陈静微笑道,“后勤工作不能只看冷冰冰的数据,更要理解数据背后的人。”
随后的两周,赵琳白天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下班后参与改造小组的讨论。她提出了许多细节建议:工位插座的数量和位置,图纸存放的特殊需求,甚至照明角度对长时间看图的影响。
有时她会自嘲——一个本该钻研输电线路设计的工程师,却在研究办公室布局。但内心深处,她明白这也是在为自己和未来的新人争取一席之地。
方案确定后,改造工程在一个周末悄然开始。周一早晨,当赵琳和同事们走进办公室,都被眼前的变化震惊了。
办公室布局彻底改变,原本拥挤杂乱的空间现在井然有序。工位分为四个区域:靠窗的是固定工位区,配备了大型显示器和专业绘图设备;中央是共享工位区,设计简洁但功能齐全;靠墙是一排个人储物柜;最里侧还设有一个安静专注工作区。
“大家按照邮件通知找到自己的新工位吧。”王主任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
赵琳站在门口,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陈静走了过来,递给她一张门禁卡。
“恭喜你,赵琳,从现在开始你有自己的固定工位了。c区07号,去吧。”
赵琳走到c区,找到了07号工位。桌面上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显示器,旁边贴着一张小纸条:“欢迎赵琳工程师入驻”。她放下背包,轻轻抚过桌面,那种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让她眼眶微微发热。
“小赵,这下满意了吧?”张姐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这次没有任何怜悯,只有真诚的祝贺。
“嗯!”赵琳重重点头。
“那你可要好好干,听说下一个特高压项目有你一份。”
赵琳坐在属于自己的工位上,打开电脑。显示屏亮起的那一刻,她感觉自己也像接入了这个团队的电路,成为了输电线路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午,她主动找到了王主任。
“主任,谢谢您给我争取固定工位。我也想知道,下次有新同事入职时,我能不能负责帮助他们适应环境?”
王主任有些惊讶,随即笑了:“好主意。你就来做新员工的联络人吧,把你的‘工位求生经验’传授下去。”
一个月后,当又一位新人忐忑不安地站在办公室门口张望时,赵琳立刻走上前去。
“是刘峰吗?我是赵琳,你的工位在我旁边,我来带你熟悉环境。”
看着刘峰如释重负的表情,赵琳仿佛看到了一个月前的自己。她引领着刘枫走向那个贴着“欢迎刘峰工程师”的工位,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圆满感。
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讨论声、打印机运转声交织成和谐的乐章。赵琳知道,在这片曾经让她无所适从的空间里,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仅是物理上的工位,更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她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输电塔依稀可见,那些纵横交错的电线,正如办公室中的人际网络,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连接起来,才能传递光明的力量。
而此刻,她终于接入了这个网络,成为了电流中活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