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设计院的办公室已经弥漫着咖啡和打印机的混合气味。老王推开玻璃门,习惯性地先瞥了眼东南角——李工的工位电脑果然已经亮起,屏幕上红绿交错的K线图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又盯盘呢?”老王放下背包,端着保温杯走过去。
李工头也不回:“昨晚美股新能源板块大涨,今天A股相关概念肯定有动静。”他说话时,手指在计算器上飞快敲击,草稿纸上写满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这是某省电力设计院再普通不过的晨间场景。在这栋挂着“精心设计、优质服务”铜牌的大楼里,至少一半工程师有着另一个身份——股民。
---
财务室的张大姐是办公室里的“股神”。她2007年入市,经历过6124点的疯狂,也熬过了1664点的绝望。现在她电脑永远开着两个界面,左边是财务报表,右边是自选股列表。
“小陈啊,你这只股票成本多少?”午休时,张大姐端着饭盒凑到年轻工程师旁边。
被问及的小陈推了推眼镜:“18块进的,现在套着呢。”他是院里新生代股民的代表,更相信技术分析,工位抽屉里放着《日本蜡烛图技术》,cAd制图之余就拿出来翻看。
“做股票和画图纸一个道理。”张大姐用筷子在桌上比划,“都要看结构。电力线路要避开地质灾害带,股票也要避开政策风险。”
这话引来隔壁桌的老何加入讨论:“我十年前买的资源股,刚解套。”老何是输电线路室的元老,2008年听消息重仓某矿业股,结果遭遇连续跌停。“那时候一天亏掉半年工资,画图时手都在抖。”
老王的经历更富戏剧性。2015年牛市,他买的券商股连续涨停,账户浮盈足够在郊区付首付。“当时真觉得财富自由近在眼前。”他在4500点加仓,然后见证了千股跌停。最惨那天,他负责的变电站图纸标错了一个数据,差点造成重大失误。
“现在想明白了。”老王泡着枸杞的保温杯里升起袅袅白雾,“股市和输电线一样,都是能量传递。我们设计线路要留足安全余度,炒股也得控制仓位。”
设计院的炒股文化悄然塑造着这里的工作节奏。上午九点半到十点半是“静默时间”,大家默契地不安排会议;下午两点五十,洗手间总会排起长队——老股民都知道,这是尾盘交易的黄金十分钟。
各科室风格也迥然不同。搞系统规划的习惯做长线,能忍受更大回撤;做继电保护的追求精准买卖,擅长做波段;搞配电网的则喜欢分散投资,持仓十几只股票是常事。
新来的副院长曾想整顿这股“不务正业”的风气,直到发现自己的导师——退休的老院长也在炒股作罢。“适度关注股市没什么不好。”老院长在退休欢送会上说,“工程师最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
确实,这些常年研究电力供需的工程师,对能源转型、新基建有着天然洞察。当“碳中和”成为热词时,他们比多数人更早布局光伏、风电板块。小陈去年重仓的储能概念股,三个月翻了两倍。
“但这行当真看运气。”李工叹气。他精心研究的某特高压概念股长期横盘,反而随手打新的科创板股票赚了五万。“和我们画图不一样,图纸不会骗人,K线会。”
最近,设计院接了个海上风电的重大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大家反而很少看盘了。老王说得好:“图纸上的每条线都要负责几十年,股票嘛...”他笑了笑,“就当是个念想。”
收盘时间,大盘微跌0.3%。办公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气声,但很快被键盘敲击声淹没——施工图 deadline 要到了,比起股票的虚浮涨跌,那些需要签名的图纸才是实实在在的责任。
小陈保存好图纸,关掉交易软件。窗外,这座城市正华灯初上,而他刚刚想明白:无论是精心绘制的电网蓝图,还是起起落落的账户余额,本质上都是对更美好生活的一种设计。只是前者靠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后者更多是命运的概率游戏。
但明天开盘时,他大概还是会忍不住看一眼——这不,晚间财经快讯已经弹出,某电力设备公司发布业绩预告,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