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产线的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震天响。
金属构件碰撞的叮当声此起彼伏。
这两种声音缠在一起,像一首吵吵嚷嚷却充满干劲的工业交响曲。
而几公里外的创芯谷里,一间会议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空调只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偶尔传来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安静得能听清自己的呼吸。
一闹一静,反差鲜明到了极点。
长条会议桌两端,坐着两拨人。
一边是灏阳的祁阳、沈弘毅,还有沈弘毅的助理。
另一边是蓝湖资本的李静,她身后跟着投资团队的成员,还有几位西装革履的法律顾问。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合同签署前最后一轮细节磋商。
气氛一点儿都不轻松。
李静依旧是那副一丝不苟的样子,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
一身深色西装穿得笔挺,合身得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脸上没什么多余的表情,完全看不出半点寒暄时该有的热络。
她对着合同上的每一个条款,都抠得特别细。
从公司估值怎么调整,到后续融资时怎么保证投资方权益不被稀释。
再到董事会该由几个人组成、哪些事能有一票否决权,每一条都要掰开揉碎了谈。
这场谈判就跟用尺子量着走似的,每往前推进一小步,都得费好大的劲,你来我往地拉锯个不停。
沈弘毅是这次谈判的主力,他经验老道,说起话来有理有据,寸步不让。
关键条款上,他总能精准抓住要害,拼尽全力为灏阳争取最大的运营空间。
生怕给公司未来的发展套上枷锁。
他身边的助理则低着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把双方每一次争论、每一次各退一步的妥协,都仔仔细细记录下来。
祁阳大多数时候都沉默地坐在主位上。
他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来回轻点。
目光平静地看着两边争论,不怎么插话。
只有谈到几个根本问题时,他才会开口。
比如公司核心技术归谁管、以后再融资谁说了算,还有核心团队的股权激励该怎么定。
他说话的语气淡淡的,听不出太多情绪。
可每一句话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没人能轻易动摇。
他的底线划得明明白白,态度也一点儿不含糊。
这让蓝湖资本那几位见多识广的律师都觉得头疼。
好几次想绕着弯子突破他的底线,都被他一句话直接顶了回去,没给半点迂回的余地。
李静终于停下了手里的动作。
她放下那支一看就价值不菲的定制钢笔。
抬眼看向祁阳,眼神锐利得像带着光,试图用气势压过对方。
“祁总,我必须再强调一次。”
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蓝湖这次投的不只是钱,还有行业里顶尖的资源,还有我们的品牌背书。”
“要配得上这些,我们自然需要相应的保障,也需要足够的知情权。”
祁阳迎上她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神色依旧平静。
“李总,真正的保障,从来不是靠这些苛刻的条款。”
他缓缓开口。
“而是灏阳一直领先的技术、靠得住的产品质量,还有我们团队实打实的执行力。”
“条款太严,反而会变成束缚。”
他顿了顿,语气多了几分郑重。
“合理的监督,还有董事会给出的建议,我们都接受。”
“但那些会影响技术更新、限制我们战略调整的条条框框,我们绝不能认。”
“核心技术团队,必须能自己定研发的方向和路线。”
“这一点,是灏阳能走到现在,也是以后能站稳脚跟的根本。”
话音落下后,会议室里静了好几秒。
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最终,蓝湖资本那边先松了口。
在几个非核心的商业条款,还有一些保护性条款的执行细节上,他们做了让步。
就这么一来一回间,双方总算找到了一个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等两边的人都在厚厚一沓协议上签完名字,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十一点。
李静脸上终于有了点变化。
露出了一丝极淡的、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的缓和。
她伸手和祁阳握手,声音还是跟之前一样平稳。
“希望这次合作,能成为灏阳腾飞的新起点。”
“后续的尽职调查,还有正式投资协议的拟定,我的团队会抓紧推进。”
送走蓝湖资本的一行人,沈弘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整个人往后靠在椅背上。
抬手用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总算……搞定了。”
他语气里满是疲惫。
“这李总真是名不虚传,太难缠了,每个细节都抠到了极致。”
祁阳走到落地窗前,目光投向楼下。
办公区还有几间办公室亮着灯。
远处城市的夜景灯火璀璨,连成了一片灯海。
“严格点的合作伙伴,有时候反而比那些看似好说话的更靠谱。”
他轻声说道。
“至少规则讲得清楚,大家以后的预期也明确,不会出太多乱子。”
他转过头看向沈弘毅,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后续的流程你多盯着点。”
“资金早一天到账,我们新产线的调试就能早一天进入正轨。”
“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也能早一步掌握主动权。”
这份投资意向书的签署,就像给正在全力冲刺的灏阳,又加了一把强劲的燃料。
可商业场上从来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危险和挑战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没过几天,沈弘毅脸色凝重地闯进了祁阳的办公室。
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啪”地一声放在了祁阳桌上。
“祁总,出了点新情况,您得赶紧看看。”
祁阳抬眼,看到他少见的慌张模样,心里咯噔一下。
伸手拿起了报告。
报告里讲的是一家叫辉锐材料的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比灏阳晚,可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公开资料显示,他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大多都在国外有名的实验室或者大企业待过,背景相当厉害。
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技术路线。
灏阳一直用的是高温固相法来合成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而辉锐材料走的却是另一条路,靠的是溶液化学。
和灏阳的技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久前,辉锐材料发布了一份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