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财大校园瞬间从紧张的战场切换成欢乐的海洋。
行李箱的滚轮声再次成为主旋律,学生们带着归心似箭的喜悦或假期出游的憧憬,陆续离校。
“阳哥,你真不回家啊?一个人守宿舍多没劲。”赵刚临走前,勾着祁阳的肩膀问道。
“公司这边走不开,再说了等你们都不在了,我就回我房子住去,等中试稳定了再说。”祁阳帮他把一个巨大的零食包塞进行李箱。
“牛逼!等我回来,给你带我们那旮沓的特产!”赵刚用力抱了祁阳一下,拖着行李箱风风火火地走了。
李哲和祁阳用力握了握手:“保持联系,有事说话。”
孙伟只是冲祁阳点了点头,算是告别。
转眼间,热闹的宿舍就只剩下祁阳一人。
空旷和安静瞬间包裹了他,但与“云麓公馆”那种奢华的空寂不同,这里残留着熟悉的生活气息,反而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
他简单整理了宿舍,便驱车前往“创芯谷”。
暑假,是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最佳时机。
中试车间里,气氛比之前更加紧张而专注。
巨大的设备不再只是冰冷的钢铁造物,它们被接通了电源和管线,控制面板上闪烁着各色指示灯,发出低沉的运行嗡鸣。
日方工程师山本正带着他的团队,进行单机调试,王工和几名挑选出来的中方技术人员紧随其后,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参数和操作步骤。
陈明远眼窝深陷,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像一只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豹子,紧盯着调试的每一个环节。
“祁总,粉碎系统和混料系统单机调试已经完成,参数稳定。现在正在调试最核心的烧结炉,这是难点,温场均匀性和气氛控制要求极高。”陈明远见到祁阳,立刻汇报进展,声音因为熬夜而有些沙哑。
祁阳点点头,没有打扰正在忙碌的工程师们,而是走到车间的中控室。
巨大的玻璃幕墙后,可以看到整个产线的核心控制台,屏幕上流动着复杂的数据和曲线。
韩教授也在这里,正和沈弘毅一起,看着屏幕上烧结炉的实时温度曲线。
“韩教授,沈总。”
“祁阳来了。”韩教授回过头,脸上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专注,“你看,这是烧结炉的升温曲线,目前看来很平稳,但关键要看恒温段的控制和降温速率。”
沈弘毅接口道:“日方工程师要求,所有单机调试数据必须完全达标后,才肯进行联动调试。他们的标准非常严苛。”
“严苛是好事。”祁阳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这关系到我们未来产品的生命线。”
就在这时,山本工程师从烧结炉那边走了过来,通过翻译对几人说道:“祁先生,韩教授,烧结炉的初步温场测试发现,在设定温度区间的高端,炉膛边缘区域存在大约3摄氏度的负偏差。”
“虽然仍在设备允差范围内,但我建议,在后续的工艺调试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个区域产品的性能数据。”
技术出身的韩教授和王工立刻警觉起来,围过去查看详细数据,讨论着这种微小的温度偏差可能对材料晶体结构产生的影响。
陈明远则更关心进度:“山本先生,这个偏差会影响接下来的联动调试计划吗?”
“单机调试可以算通过。但你们必须意识到这个潜在问题。”山本严谨地回答,“联动调试可以按计划尝试,但如果因为这个偏差导致产品性能不达标,责任不在我方。”
局面变得微妙起来。
接受这个微小偏差,意味着可以按计划进入下一阶段,抢回一些时间,但也埋下了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
坚持要求设备供应商彻底解决偏差,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等待和不确定的维修周期。
就在祁阳和韩教授、陈明远等人权衡利弊时,沈弘毅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走到一旁查看,片刻后,脸色微沉地走了回来。
“祁总,刚收到消息。”沈弘毅压低声音,“‘锐进资本’支持的胡教授团队,他们的中试线,据说也已经完成了设备安装,比我们预计的要快。”
“而且……他们通过一些行业会议和私下渠道,开始散布一些关于我们技术路线‘存在固有缺陷’、‘产业化难度极大’的言论。”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内部的调试挑战尚未解决,外部的竞争压力已经再次逼近。
祁阳的目光从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收回,那里还显示着烧结炉那带有微小偏差的温度曲线。
他看向车间里那些庞大而精密的设备,又看向身边眉头紧锁的伙伴。
“通知所有人,半小时后开会。”祁阳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讨论两件事:第一,烧结炉温度偏差的应对方案;第二,如何应对‘锐进资本’的舆论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