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借调风波
元旦刚过,山阳市笼罩在凛冽的寒风中。市政府大院里的梧桐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北方呼啸中瑟瑟作响。秦墨坐在改制办副主任的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市五金交电公司改制的总结报告,却难得地走了神。
三个月前从省党校学习归来,秦墨在国企改制工作中展现出的能力得到了市领导认可。他提出“职工持股”与“管理层收购”相结合的改制方案,成功化解了五金交电公司的矛盾,使这家老国企焕发新生。这一成功案例甚至引起了省发改委的注意。
“秦主任,市委办电话。”科室新来的大学生小赵敲门探头,打断了秦墨的思绪。
秦墨拿起话筒,那头传来市委副秘书长韩德明沉稳的声音:“小秦,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事情商议。”
秦墨心中微动,整理了下衣着便快步走向韩秘书长办公室。走廊上,几个相熟的科长纷纷向他点头致意,目光中却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探究。这种微妙的态度变化,自省党校学习归来后越发明显。
“小秦,坐。”韩秘书长示意秦墨坐下,开门见山道:“刚接到省发改委通知,他们正在组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指导小组,需要从各地市抽调熟悉基层改革情况的骨干。省里点名要你。”
秦墨怔住了。省发改委是全省经济管理的核心部门,能进入那里工作,对任何一位地方干部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但这一调动来得突然,令他措手不及。
“秘书长,这...是长期借调还是短期帮忙?”秦墨谨慎地问。
“先借调三个月,视情况可能延长。”韩秘书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省里平台高,接触面广,对你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当然,最终还要看你个人意愿。”
回到办公室,秦墨站在窗前,望着院中积满灰尘的冬青,心中波澜起伏。省城的舞台无疑更为广阔,在那里,他可以更充分地运用自己超前二十年的知识,可能对全省改革产生更大影响。但另一方面,他在山阳刚刚打开局面,与林芷若的关系也正悄然升温,此时离开,一切又将充满变数。
前世记忆警示他,借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搜素结果中的案例显示,借调人员常常面临“身份尴尬”——编制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借调单位,成为“两不管”人物 。 特别是长期借调者,最终未能调入省城而返回原地的,往往面临“物是人非”的尴尬境地 。
下班后,秦墨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市图书馆。林芷若正在整理书架,见到他,眼中闪过一抹惊喜。
“今天怎么有空过来?”她轻声问道,递过一杯热茶。
秦墨将省发改委借调的事娓娓道来,语气中带着少有的犹豫。林芷若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你应该去。”听完秦墨的叙述,她坚定地说,“省里平台更大,你能发挥更大作用。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超前的想法,在山阳,这些想法可能永远只是想法,但在省里,说不定能变成政策。”
秦墨惊讶于她的理解之深。林芷若继续说道:“我父亲以前也有类似机会,但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这些年,我常想,如果他当年做了不同选择,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
“可是,这一去至少三个月,可能更长...”秦墨欲言又止。
林芷若微微一笑:“省城又不远,周末可以回来。再说,我也可以去看你。”话一出口,她自觉失言,脸颊泛起红晕。
这一刻,秦墨心中迷雾仿佛被阳光穿透。
然而,家庭因素同样需权衡。晚饭时,秦墨向父母透露了借调消息。
“这是好事啊!”张爱珍喜形于色,“我儿子有出息,都被省里看中了。”
秦志刚却放下筷子,眉头微皱:“省里单位水深,人际关系复杂。你在山阳好歹是实职副主任,到了那里,就是个借调人员,编制、关系都在市里,难免低人一等。”
父亲的话戳中秦墨心中隐忧。搜索结果显示,借调人员普遍面临“在上工作,在下拿钱”的尴尬,福利待遇往往难以保障 。 更有人长期借调,最终却未能留下,返回原单位后物是人非 。
“爸,我明白。但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历练。即使最后不能留在省里,这段经历对我也是一种提升。”秦墨试图让父亲安心。
秦志刚叹了口气,目光落在窗外自家经营红火的维修铺上:“你现在是大人了,自己拿主意。无论做什么决定,家里都支持你。”
深夜,秦墨独坐灯下,铺开信纸,开始罗列利弊:
去省城的优势:
- 更高平台,能参与省级政策制定
- 更广视野,接触前沿改革理念
- 潜在的发展空间,可能对全省改革产生更大影响
留在山阳的优势:
- 熟悉的环境,已建立的工作基础
- 实职岗位,有决策权
- 家庭和正在萌芽的感情关系
风险与挑战:
- 借调身份尴尬,可能沦为“临时工”
- 省机关人际关系复杂,需重新适应
- 若不能留下,返回后可能边缘化
笔尖在纸上轻轻敲击,秦墨的思绪逐渐清晰。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做出选择——他要去省城,不仅要参与这场变革,更要引导它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天清晨,秦墨向韩秘书长递交了同意借调的书面报告。消息迅速在市政府大院传开,同事们反应各异。
“秦主任,恭喜高升啊!”综合科小王热情洋溢,眼中却难掩羡慕。
老黄拍拍秦墨肩膀,语重心长:“省里不比地方,凡事多留个心眼。”
王振山科长将秦墨拉到一旁,低声道:“小秦,省发改委是个重要平台,但也是个是非之地。你年轻有为,但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里厅级干部一抓一大把,你一个副科级干部,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秦墨郑重地点点头,明白这是前辈的肺腑之言。
周六下午,秦墨约林芷若到山阳公园散步。冬日的公园略显萧瑟,湖面结着薄冰。
“我下周一就去省里报到了。”秦墨开口道。
林芷若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个精心包装的盒子:“送给你的。”
秦墨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支黑色钢笔和一本皮质笔记本。“希望你用它们记录在省城的工作和生活。”
秦墨心中涌过一股暖流,鼓起勇气握住林芷若的手:“谢谢。等我安顿下来,周末就回山阳看你。”
林芷若没有挣脱,任由他握着,轻声道:“工作再忙,也要记得按时吃饭。我听说省机关食堂比市里好,但外面的饭菜总不如家里实惠。”
夕阳西下,两人沿着湖边漫步,身影在冰面上拉得很长。
临行前晚,秦墨接到省委党校同学、现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赵志强的电话。
“秦墨,欢迎来省里工作!告诉你个消息,这次借调是委领导亲自点的名。委里对山阳国企改制经验很感兴趣,特别是职工持股方面的创新。好好干,这里机会多得很!”
挂断电话,秦墨心情复杂。省里的重视固然是好事,但也意味着压力更大。他想起搜索结果中提到的“漂在机关”现象——许多借调人员形容自己“进退两难”,既无法融入新单位,又难以回到原单位 。
周一清晨,山阳市政府派车送秦墨前往省城。车子驶离市政大院时,秦墨回头望去,在办公楼一扇窗户后,似乎看到了林芷若的身影。
两个小时后,车子驶入省城。与山阳相比,省城果然气派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省发改委设在省政府大院内,一栋气势恢宏的苏式建筑。
办理完报到手续,秦墨被带到综合处办公室。赵志强热情地迎上来:“欢迎秦墨同志!你的办公桌已经安排好了。”
环顾四周,秦墨发现办公室里的同事反应各异:有的热情打招呼,有的淡淡点头,还有的只是瞥了一眼便继续工作。
“委领导对你很重视,特意安排你参与全省国企改革试点总结工作。”赵志强声音不小,显然是说给全办公室听的,“特别是你在山阳的创新做法,委里希望能在全省推广。”
秦墨谦逊地表示会努力工作,内心却明镜似的——自己这个“空降兵”已引起某些人警惕。搜索结果中的案例警示,借调人员常被视为“关系户”,容易遭到排挤 。
安顿下来后,秦墨给山阳家里和林芷若各打了电话报平安。随后,他独自走在省城街头,思考着如何在这新舞台上立足。
站在招待所窗前,望着省城璀璨的夜景,秦墨深吸一口气。明天,他将参加省发改委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开启省城生涯。前路充满未知,但他已做好准备。
“既然命运将我推到这里,我就要让这趟省城之行,成为真正的意外之喜。”秦墨轻声自语,目光坚定。
窗外,1996年的省城灯火辉煌,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秦墨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即将在更大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而这条阴差阳错的仕途,正引领他走向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