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京城来客
新世纪元年的春天,清河市万物复苏,改革发展的势头正如破土的春笋,生机勃勃。秦墨主导的“营商环境升级版”战略已进入细化方案阶段,“新动能培育倍增”计划的首批项目开始遴选,“区域协同开放”的调研对接也悄然启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向着既定目标推进。
然而,一场不期而至的人事变动预告,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清河市委市政府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天下午,秦墨正在主持召开“应对加入wto工作专班”的第一次研讨会,秘书神色凝重地推门进来,附耳低语了几句。秦墨眉头微蹙,随即恢复平静,示意会议继续由王建国副市长主持,自己快步返回办公室。
办公室里,市委书记杨帆和市委组织部长周明已经等候在那里,两人的脸色都异常严肃。
“秦墨同志,刚接到省委组织部的紧急电话通知。”杨帆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语气沉重,“中组部干部考察组,由五局副局长带队,下周一到我省,进行为期一周的干部调研考察。根据省委组织部透出的口风,这次调研的重点之一,就是……我们清河市。”
秦墨的心猛地一沉。中组部?干部考察?在这个时间点,直奔清河?他瞬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通知怎么说?考察重点是什么?”秦墨的声音保持平稳。
周明接过话,语气谨慎:“通知说是‘例行干部调研,了解地方改革发展情况和领导班子建设’。但省委组织部的同志私下提醒,考察组可能会格外关注我们市在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主要负责同志的表现’。”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而且……考察组名单里,有两位同志,一位是原国家发改委体改司的司长,刚调任五局不久;另一位是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资深专家,长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阵容……针对性很强。”
话已至此,意思再明白不过。这绝非一次简单的“例行调研”。中组部在中央部委机构改革后,其干部调配职能更加凸显。一个由熟悉改革业务的干部和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在新世纪开局之年、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关键时刻,直奔一个因改革而声名鹊起的地级市,其意图不言自明——很可能是为更高层面的岗位物色人选,或者,更直白地说,是来“考察”甚至“选拔”在改革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比如他秦墨。
按理说,这是对秦墨工作的高度认可,是个人仕途的重大机遇。但秦墨和杨帆、周明都清楚,事情绝非“提拔重用”那么简单。
“树大招风啊。”杨帆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秦墨同志,你在清河这两年多,确实干出了成绩,引起了上面的注意。这是好事,但也是极大的考验。考察组下来,方方面面都会盯着,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读。而且……”
杨帆没有说下去,但秦墨明白他的未尽之言。而且,一旦他秦墨被“看上”,调离清河,那么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刚刚步入正轨的改革事业会如何?会不会人走政息?那些潜在的反对势力会不会趁机反扑?更重要的是,上面是会让他继续在清河乃至更高层面推动改革,还是仅仅将他作为一个“典型”调任闲职,从而事实上中断清河的改革进程?这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谓的“摘桃子”,未必是恶意,却可能是更高级别的权力基于全局考量而对局部成果的“收割”与“重新配置”,这种配置,未必会符合清河发展的延续性。
“我明白了。”秦墨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地看向杨帆和周明,“感谢省委和杨书记的及时通气。对于组织的考察,我态度端正,坦然面对。我会要求全市上下实事求是地汇报工作,不夸大,不隐瞒。清河的成绩,是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不是我秦墨个人的功劳。”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补充道:“但无论如何,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清河的改革工作不能停,步伐不能乱。一切按照我们既定的部署扎实推进。不能因为考察组的到来,就打乱我们自己的节奏,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去迎合考察。”
杨帆深深看了秦墨一眼,点了点头:“你有这个心态就好。市委的态度是明确的,全力配合考察组工作,同时确保全市工作正常运转。你是清河的市长,是改革的主心骨,这个时候,更要稳住。”
送走杨帆和周明,秦墨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心潮起伏。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小范围内传开。他陆续接到了几个亲近干部的电话,语气中既有为他高兴的祝贺,也有对清河未来的担忧。
王建国直接推门进来,脸上写满焦虑:“老秦,这事……太突然了!你这一走,清河这摊子怎么办?好多项目刚起步,离不开你啊!”
“谁说我要走了?”秦墨转过身,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考察只是考察,最终如何安排,是组织考虑的事情。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算我真有调动,难道清河离了谁就不转了?改革的事业,要靠制度,靠大家,不是靠某一个人。”
他拍了拍王建国的肩膀:“建国,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沉住气。你立刻去安排两件事:第一,通知办公厅,按照接待规程,认真做好考察组的后勤保障工作,但一切从简,不搞特殊化;第二,让改革办、发改委等部门,把我们的改革方案、进展报告、数据报表整理好,要全面、真实、准确。我们用什么向市委、向人民汇报,就用什么向考察组汇报。”
王建国看着秦墨镇定自若的神情,焦躁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下来,重重点头:“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办!”
接下来的几天,清河市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暗地里,各种猜测和暗流悄然涌动。有人开始悄悄打听秦墨可能的去向,有人开始重新评估站队,也有真心支持改革的人忧心忡忡。
秦墨则仿佛置身事外,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wto应对方案的细化中,连续召开了几个专题会议,还抽空去开发区看了两个新落户的高科技项目。他的平静和专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周末,秦墨回到家中。林芷若显然也听到了风声,她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给他泡了杯热茶。女儿路安已经会跑会跳,抱着爸爸的腿撒娇。看着妻女,秦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个人进步固然重要,但他更放不下的是脚下这片正在焕发生机的土地,和这里对他寄予厚望的干部群众。
夜深人静时,秦墨在书房里摊开稿纸,开始梳理自己在清河的工作思路和未来构想。他决定,如果考察组真的给予他陈述的机会,他不仅要讲清河的成绩,更要坦诚地分析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下一步的破解思路。他要把清河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基层改革路径的思考,系统性地呈现出来。这既是对组织的负责,也是对清河人民的交代。
周一,阳光明媚。中组部干部考察组的车队,准时驶入了清河市委大院。一场关乎个人前程、更关乎清河命运的特殊“考试”,悄然拉开了序幕。秦墨整理了一下衣领,目光平静而坚定地迎向即将到来的一切。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必须坚守初心,为清河的未来,站好每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