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暗流反扑
“三个月极限审批”创造的“清河速度”,如同一颗璀璨的信号弹,在清河乃至全省的改革夜空中划出耀眼的轨迹,赢得了满堂喝彩。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奠基仪式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企业家们笑容满面,媒体记者长枪短炮,聚焦着秦墨和他身后象征速度与效率的“尖刀班”团队。秦墨在致辞中慷慨激昂,宣布要将“个案特例”变为“制度常态”,打造“审批最快、成本最低、服务最优、过程最透明”的营商环境新高地。场面热烈,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远非一场奠基仪式所能涵盖。热烈的掌声尚未完全散去,冰冷刺骨的暗流,已从意想不到的深度汹涌袭来,其力度和精准,远超此前任何一次试探。
第一波冲击,来自省审计厅。
一份标着“特急”的《审计专项调查通知》被送至清河市政府办公厅。通知措辞严谨,程序规范,要求清河市配合省审计厅派出工作组,对近三年来市属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交易、处置及收益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抽查纺织厂、机械厂等改制试点企业。通知特别强调,此次调查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的例行工作”。
时机、对象、措辞,都精准地敲打在秦墨改革最核心、也最敏感的神经上。国企改制,涉及巨额资产流转,过程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即便程序严谨,也难保毫无瑕疵。在改革高歌猛进、试点身份刚刚获批的节点上,这样一场高规格、针对性极强的审计,其释放的信号,让清河官场刚刚升温的气氛骤然冷却。
“例行工作?这分明是项庄舞剑!”王建国副市长拿着通知副本,脸色铁青地冲进秦墨办公室,“秦市长,这绝对不是巧合!纺织厂资金风波刚平息,他们就冲着改制来了!这是要全盘否定我们的改革!”
秦墨接过通知,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面色平静,但眼神锐利如刀。他当然知道这不是巧合。这是精心选择的打击点,旨在从“程序合规性”和“国有资产安全”这两个最政治正确、也最难辩驳的角度,对改革根基发起质疑。
“慌什么?”秦墨放下通知,声音沉稳,“审计是监督的必要手段,我们欢迎。国企改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接受审计是天经地义。我们要做的不是抵触,而是积极配合,用事实说话。”
他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应对:
一是态度鲜明。 要求全市各部门,特别是国资委、财政局、审计局及相关企业,必须无条件配合省审计厅工作,提供一切必要资料,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隐瞒、抵触或消极应付。
二是主动自查。 立即组织市内审力量,对通知涉及的改制项目进行预查,提前梳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准备说明材料。
三是坚守底线。 再次严明纪律,重申在改制过程中必须坚守“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权益不受损”两条底线,要求所有参与过改制工作的干部回顾检查,确保自身清白。
四是继续工作。 改革步伐绝不能因审计而停滞。试点工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切照常推进,用发展成效回应关切。
秦墨的冷静和果断,暂时稳定了内部的慌乱情绪。但压力远未结束。
几乎与审计通知同步,第二波冲击接踵而至。这一次,来自更隐蔽的舆论层面。
几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媒体和网络大V,几乎同时刊发或转发了内容相近的分析文章。文章不再泛泛批评“改革激进”,而是聚焦于清河试点政策的“潜在风险”:质疑大幅下放审批权可能导致“监管真空”,担忧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放大寻租空间”,预言金融创新试点“可能积累系统性风险”……文章引经据典,数据看似客观,但立论倾向性明显,其核心论调直指清河改革可能“诱发新的更大的风险”。这些文章通过特定渠道,在省级机关和一些金融机构内部快速流传。
更让秦墨警觉的是,他接到两位在省直重要经济部门任职的老同学私下打来的“提醒”电话,语气委婉,但意思明确:“老秦,清河最近风头很劲,但也树大招风啊。有些讨论到了上面,声音不太一样。你们那个试点,步子是不是……稍微收一收?稳一稳?”
两波冲击,一波来自体制内权威的“程序性质疑”,一波来自舆论场专业的“风险预警”,上下联动,内外呼应,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合围之势。其目的不再是阻挠单个项目,而是试图从根本上质疑清河改革路径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动摇省级层面支持清河试点的信心基础。
深夜,秦墨独自在办公室,面前摊开着审计通知和那些打印出来的网络文章。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这次的对手,比他想象的更老练,更强大,出手也更狠辣。他们不再纠缠于具体事件,而是直接挑战改革的逻辑根基。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市委书记杨帆的号码。这个时候,他需要班长的坚定支持。
“杨书记,省审计厅的通知,您看到了吧?”
“看到了。”杨帆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来者不善啊。秦墨同志,压力不小吧?”
“压力是有,但改革没有回头路。”秦墨语气坚定,“我建议,市委尽快召开一次常委会,统一思想。我们必须坚持两点:一是积极配合审计,身正不怕影子斜;二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用更扎实的工作应对挑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杨帆才缓缓道:“常委会可以开。但是秦墨啊,在这个节骨眼上,策略是否可以考虑更灵活一些?比如,某些争议较大的试点措施,是否可以暂缓一下,等审计风波过去再说?”
杨帆的态度,让秦墨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压力之下,内部的信心开始出现裂痕。
“杨书记,暂缓就是退缩,退缩就会功亏一篑!”秦墨力争,“审计是针对过去,试点面向未来。我们不能因为审查过去,就停下未来的脚步。相反,我们应该用更好的试点成效,来证明我们过去改革的正确!”
最终,杨帆同意召开常委会,但语气中的保留意味显而易见。
挂了电话,秦墨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外有重压,内有分歧,这场战役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他走到窗前,望着夜空,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没有退路。这场围绕清河改革灵魂的保卫战,必须打赢。
他回到桌前,开始起草在常委会上的发言提纲。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坚定而有力。无论多么汹涌的暗流,都无法让他改变航向。他要用事实和逻辑,扞卫清河的改革之路,直至云开雾散的那一天。真正的较量,此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