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破冰之战
清晨七点,昌平县委常委会会议室烟雾缭绕。秦墨坐在椭圆形会议桌顶端,面前摊开着三份方案——修路、医疗、高山茶产业。他提前半小时到场,在笔记本上最后一遍梳理要点。窗外,破旧的县委大院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肃穆。
七点三十分,十一名常委陆续到齐。县长周国富端着茶杯在秦墨对面落座,两人目光短暂交汇,空气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同志们,开会。”秦墨开门见山,遥控笔点亮投影幕布,“今天只议三件事:路、病、茶。”
幕布上出现云岭乡的盘山道,担架队抬病人艰难前行的照片让会场响起抽气声。
“第一条,云岭公路。”秦墨目光扫过全场,“总预算2800万,申请省扶贫资金1500万,县配套800万,群众投工抵资500万。”
分管财政的常务副县长老王立即反对:“秦书记,县财政缺口太大,去年公务员工资都拖欠了两个月...”
“王县长,”秦墨打断,“去年三公经费多少?”
“这...”
“480万。”秦墨拍出审计报告,“今年砍掉一半,补工资缺口。修路钱,我去省里要!”
会议室死寂。砍三公经费触动太多人利益,但新书记的雷霆手段让所有人噤声。
“第二条,医疗巡回站。”秦墨切换图片,云岭乡卫生院空药柜的特写刺痛眼睛,“县医院抽调骨干,每月巡诊;村医培训计划;慢性病药品保障...”
卫生局长擦汗:“秦书记,医生下村补贴问题...」
“我来解决。”秦墨看向周县长,“县长,医疗支出优先保障,没问题吧?”
周国富抿了口茶:“书记开口,当然支持。”语气听不出波澜。
“第三条,高山茶产业。”秦墨放出最后一组照片——枯死的茶苗、愁苦的茶农,“省茶叶公司愿意包销,但需要标准化种植。农业局牵头,三个月见成效。”
农业局长欲言又止。秦墨直接点破:“李局担心技术员下乡补助?这样,县委办带头,所有干部每月下乡两天,补助减半!”
会议室温度骤降。这是要动所有人的蛋糕。
“同志们。”秦墨起身,双手撑桌,“我知道难处。但比起云岭百姓的难,我们的难算什么?”他指向窗外,“就在我们开会时,有产妇因路不通延误救治,有孩子因贫失学!”
他深吸一口气:“今天不是讨论,是部署。同意这三项的,跟我干;有困难的,现在提出来调整岗位。”
死一般的寂静后,周国富缓缓放下茶杯:“我支持秦书记。不过...省里资金半个月内要到账,否则工资都发不出。”
这是将军。所有人都看向秦墨。
“一周。”秦墨拿起手机当场拨号,“刘厅长,我秦墨...对,云岭公路项目...感谢!下周派人对接!”
挂掉电话,全场愕然。他打给的是省扶贫办主任,三言两语搞定千万元资金!
“资金问题解决了。”秦墨环视众人,“还有其他困难吗?”
势如破竹。三套方案两小时内全票通过,创下昌平常委会最快记录。
散会后,周国富在走廊叫住秦墨:“秦书记好手段。”
“周县长,”秦墨直视他,“我只要结果。过程,你帮我把握。”
回办公室,秦墨立即部署:成立三大专班,自己任总指挥;建立日报制度,每晚视频调度;设立群众监督组,杜绝豆腐渣工程。
下午,他带着三方协议直扑云岭乡。群众听说路要修了,自发聚集到乡政府。老茶农赵大爷握着协议书老泪纵横:“秦书记,这纸...我们等了二十年啊!”
更让秦墨触动的是孩子们——小学生用粉笔在黑板报上画了条路,写着“路通爸妈回”。
当晚回县城,暴雨倾盆。秦墨临时改变行程,直奔青龙镇路段工地。雨中,他跟着施工队抬石头,浑身湿透。工头红着眼圈喊:“书记都拼命,咱们更得干!”
深夜十一点,秦墨在办公室边吃泡面边看日报。三大项目全部启动,但问题频出:修路队遇到塌方,医疗队缺药品,茶苗运输遇阻...
他一个个打电话协调,嗓子沙哑。凌晨两点,手机响起,是林芷若。
“还在忙?”
“嗯。你怎么没睡?”
“胃药在左边抽屉,别吃泡面。”
简单对话,却让秦墨眼眶发热。挂电话前,林芷若轻声说:“爸今天托人送来新茶,说...给你撑腰。”
秦墨愣住。岳父是省农业厅退休专家,这分明是表态支持。
清晨六点,秦墨出现在修路塌方现场。雨水混着泥浆,他第一个跳进坑道指挥抢险。当县长周国富带班子赶来时,看到的是满身泥泞的县委书记,和身后渐渐疏通的道路。
“秦书记...”周国富递过毛巾,眼神复杂。
“周县,”秦墨抹把脸,“接下来,看你的了。”
暴雨初歇,朝阳破云。秦墨知道,这破冰一战只是开始。但当他看到干部群众眼中的光,便明白——民心所向,势不可挡。
而这场战役最大的战利品,是常委会后悄悄转变的风向。曾经观望的人开始主动汇报工作,推诿的人连夜整改问题。整个昌平官场,像被注入活水的深潭,开始流动。
深夜总结,秦墨在日记上写:“破局之道,在于抓住关键少数。当为民办事成为共识,再硬的冰也会消融。”
窗外,施工的灯光如星河璀璨。秦墨知道,更硬的骨头还在后面。但有了这破冰之势,再险的山路,也挡不住要回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