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去留之间的抉择
青干班结业回到县里,秦墨仿佛变了一个人。两个月的系统学习和与全省优秀年轻干部的交流,让他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但也让他更加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坐在副县长办公室里,批阅着熟悉的文件,秦墨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感。窗外,1998年的春天正在到来,而他的心,却飞向了远方的商海。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深夜加班时,秦墨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前世在机关消磨一生的记忆如影随形,今生重来,他渴望的是财富自由,是商场搏击的激情,而不是在文山会海中消耗生命。
决心已定,秦墨开始悄悄准备。他整理了这些年来凭借超前记忆所做的商业计划书,联系了在深圳创业的大学同学,甚至初步选定了第一个创业项目——利用山阳县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郑重写下了辞职报告。报告中,他感谢组织培养,但表示“个人志趣不在仕途”,希望“下海经商,探索人生新路”。
选择在周五下午递交报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时间点,能给领导留出思考空间,也避免立即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
县委书记办公室,当秦墨递上那份沉甸甸的报告时,老书记明显愣住了。他戴上老花镜,反复看了三遍,才缓缓抬头:
“小秦,你这是...认真的?”
“书记,我考虑了很久。”秦墨语气平静,“感谢组织培养,但我觉得自己更适合经商。”
老书记放下报告,起身走到窗前,久久不语。窗外,县委大院里的玉兰花正含苞待放。
“你知道县里培养一个年轻干部多不容易吗?”老书记转身,目光锐利,“青干班全省就三十个名额,县里力排众议推荐你,是希望你能挑更重的担子。”
秦墨低头不语。他当然知道这份培养的份量,但正是这份“重视”,让他倍感压力。
“这样吧,”老书记走回座位,“报告我先收着,你回去冷静思考几天。下周一我们再谈。”
周末两天,秦墨度日如年。林芷若察觉到他心事重重,轻声问:“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了?”
秦墨如实相告。出乎意料,林芷若没有立即反对,而是认真思考后说:“如果你真想好了,我支持你。不过,要不要先停薪留职试一试?”
这个建议让秦墨心动。但深想一层,以他现在的职位,停薪留职几乎不可能。
周一早晨,秦墨刚进办公室,就接到县委办通知:书记请他立即过去。
这次,办公室里不止老书记一人,还有县长和组织部长。气氛比上次更加严肃。
“小秦,我们三个认真研究了你的报告。”老书记开门见山,“一致认为,现在放你走,是对县里事业不负责任。”
县长接话:“你知道县里正准备启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吗?这个构想是你提出来的,实施方案是你牵头制定的。现在刚要启动,主帅就要走,这工作还怎么开展?”
组织部长推过一份文件:“这是省委组织部刚下发的《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的意见》。你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县里要是放走了,怎么向上级交代?”
三重压力扑面而来。秦墨意识到,自己的辞职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全县工作布局和上级对县的评价。
“当然,我们理解你的想法。”老书记语气缓和,“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还是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县里尽力解决。”
秦墨苦笑。他能说什么?说我知道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想下海发财?说我不想被官场束缚,渴望自由?
“这样吧,”老书记一锤定音,“辞职报告我先压着。给你三个月时间,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如果到时候还是坚持要走,我们再议。”
这个结果,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秦墨明白,这是老书记给他的台阶,也是给他的考验。
回到办公室,秦墨心乱如麻。秘书送来的文件堆满办公桌,其中最醒目的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翻开方案,里面凝聚着他数月心血:产业布局、政策配套、项目规划...每一个细节都熟悉无比。想到这个关乎数万农民生计的项目可能因自己半途而废,秦墨的心被刺痛了。
下午,他照计划去龙山乡调研示范区选址。车行在山路上,窗外是连绵的丘陵和散落的村庄。在一个拐弯处,他让司机停车,独自走上山坡。
俯瞰山野,春耕正忙。农民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这片土地的生计,很大程度上系于示范区的成败。
“秦县长!”乡党委书记老李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坡,“听说您要来,乡亲们都想见见您呢!”
跟着老李走进村庄,秦墨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村口,手里拿着鸡蛋、蔬菜,脸上洋溢着期盼。
“秦县长,听说您要带我们搞产业化,是真的吗?”一位老人激动地问,“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想过地里能长出‘金疙瘩’!”
看着一双双渴望致富的眼睛,秦墨喉咙发紧。这些朴实的农民,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他却想着辞职一走了之。
调研结束回县城的路上,秦墨一言不发。司机小王小心翼翼地问:“县长,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秦墨摇头,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突然问:“小王,如果你有一个发财的机会,但会辜负很多人的期望,你会怎么选?”
小王愣了下,憨厚地笑:“我没啥大本事,就想着好好开车。您对我们老百姓好,我们就知足了。”
简单的话语,击中了秦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当晚,秦墨与林芷若长谈。听完他的矛盾,妻子轻声说:“其实我看得出来,你在帮助别人时是最快乐的。经商赚钱固然好,但那种快乐,和看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快乐,一样吗?”
这句话让秦墨彻夜未眠。他想起在河口镇时,看到药材丰收时农民的笑脸;想起解决饮水难题后,村民激动的泪水;想起每一次为民办事后,内心的充实感...
第二天清晨,秦墨做出决定。他给老书记发了条短信:“书记,我请求继续工作。示范区项目,我一定负责到底。”
短信发出后,他整个人如释重负。那个经商致富的梦想,就让它留在梦里吧。现实中的责任和担当,才是他今生真正的使命。
上午的示范区启动会上,秦墨充满激情地部署工作。散会后,老书记特意留下他,拍拍他的肩膀:“小秦,这个决定是对的。党和人民需要你这样的干部。”
走出县委大楼,春光明媚。秦墨知道,从此以后,他将在仕途上坚定地走下去。不是为官职,不是为虚荣,而是为这片土地上那些期待的眼神。
手机响起,是林芷若发来的短信:“晚上包饺子,庆祝你找到方向。”
秦墨微笑回复:“等我回家。”
远山如黛,前程似锦。放下经商执念的秦墨,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坚定。这条曾经极力规避的仕途,已成为他心甘情愿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