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党校学习归来,秦墨仿佛换了一个人。
原本只想敷衍了事的他,在经历了高层次的理论熏陶和实地考察后,
对经济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纸调令,将他推向了改革的最前沿。
秦墨回到山阳市已有一周。省委党校三个月的学习经历,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不仅仅是经济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更有与来自全省各地优秀年轻干部的交流碰撞,让他对90年代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有了更宏观的把握。
“小秦,学习回来,感觉不一样了啊!”周一早晨,王振山科长端着茶杯,打量着正在整理文件的秦墨,“气质沉稳了不少。”
秦墨谦逊地笑笑:“科长您过奖了,就是跟着省里的专家和同学们学了点新东西,开阔了眼界。”
“谦虚是好事,但该展现的时候也要展现。”王振山意味深长地说,“上午九点,韩秘书长召集改制领导小组开会,研究市五金交电公司改制方案,你准备一下,一起参加。”
秦墨心中一动。市五金交电公司是山阳市最大的国有商业企业,职工近千人,历史包袱重,改制难度极大。前世记忆中,这家企业的改制过程曲折反复,曾引发不少风波。如今,这个烫手山芋终于摆上了桌面。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五金交电公司总经理赵国强汇报完改制初步方案后,与会人员展开了激烈讨论。
“我坚持认为,必须大刀阔斧,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市经委副主任马卫国语气坚决,“五金公司连年亏损,再不彻底改革,迟早拖垮财政!”
“我反对!”工会主席李大姐拍案而起,“上千名职工的生计怎么办?马主任的方案等于把包袱甩给社会,是要出乱子的!”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韩秘书长一直沉默倾听,直到众人声音渐歇,才将目光投向坐在角落认真记录的秦墨:“小秦,你在省里学习了三个月,对国企改制有深入研究,谈谈你的看法。”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秦墨身上。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开口:“我认为,五金公司改制不能简单套用‘一刀切’模式。根据我在省党校对沿海地区成功案例的研究,商业企业改制要遵循其特殊性。”
他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分析:“首先,五金公司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品牌价值,这是最大优势。改制不是简单地‘破’而是有策略地‘立’。”
“其次,职工安置是关键。我建议借鉴‘工龄赎买+带资入股’模式,让职工成为企业股东,同时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富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协助转岗。”
“第三,产权改革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剥离不良资产,将优质门店组成股份制公司,引入社会资本的同时,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秦墨的发言既有理论高度,又贴合实际,提出的具体措施让在场许多人眼前一亮。就连之前激烈反对的李大姐也微微点头。
韩秘书长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思路很清晰,考虑也周全。这样吧,五金公司改制工作,就由秦墨同志牵头负责调研,一周内拿出详细方案。”
接下五金公司改制任务后,秦墨忙得脚不沾地。他白天走访企业,晚上研读资料,还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状况。
周四下午,秦墨正在办公室整理调研数据,电话铃急促响起。是父亲秦志刚打来的,语气焦急:“小墨,快回来一趟,你妈晕倒了!”
秦墨心里一紧,扔下手中的材料就往家跑。回到家,见母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父亲在一旁手足无措。
“怎么回事?”秦墨急切地问。
“你妈在街道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医生说是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秦志刚叹气,“街道那份临时工太辛苦,我劝她别干了,她不肯。”
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秦墨心中酸楚。前世母亲就是因为长期劳累,身体每况愈下。重活一世,他立志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却依然让母亲为生计奔波。
“妈,那份工别做了,我能养活家。”秦墨握着母亲的手说。
张爱珍虚弱地摇头:“你那点工资还要攒着结婚,妈不能拖累你。”
秦墨坚持道:“我最近有额外收入,足够家用。”他掏出准备好的五百元钱塞给父亲,“爸,这些钱您拿着,给妈买点营养品。”
秦志刚惊讶地看着厚厚一沓钱:“你哪来这么多钱?”
秦墨早已想好说辞:“省党校学习有补贴,我还帮省里一个课题组做了调研,有稿费。”实际上,这是他凭借前世记忆,通过朋友悄悄购买即将上市的“深发展”股票赚的第一笔小收益。
安顿好母亲后,秦墨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家庭的困境更坚定了他做好五金公司改制方案的决心——这不仅关乎上千职工的生计,也关乎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家庭。
周五晚上,秦墨终于完成了五金公司改制方案的初稿。离开办公室时,已是满天星斗。路过市图书馆,发现阅览室的灯还亮着。
鬼使神差地,他走了进去。林芷若果然在值班,正低头整理图书卡片。灯光下的她专注而安静,仿佛与世无争。
“这么晚还没下班?”秦墨轻声问道。
林芷若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秦墨?我整理完这些卡片就走。你呢,工作忙完了?”
“刚写完五金公司的改制方案。”秦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林芷若给他倒了杯水:“听说这个案子很棘手,你压力一定很大。”
“是啊,关系到那么多人的饭碗,每一步都得慎重。”秦墨感慨道,“有时候想,如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直接私有化是最简单的。但想到那些为厂子奉献一生的老职工,又觉得不能这么冷酷。”
林芷若若有所思:“我父亲以前是机械厂的工程师,厂子倒闭后一蹶不振。所以我很理解改制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
这是秦墨第一次听林芷若谈起家事,不禁动容:“所以你选择在图书馆工作,是因为...”
“因为这里安静,可以远离纷扰,也可以帮助更多人获取知识。”林芷若微笑,“但我佩服你这样的人,愿意直面难题,寻找出路。”
两人并肩走出图书馆,夜色中的山阳市宁静而祥和。秦墨第一次向人敞开心扉,谈起改制中的困惑与思考,林芷若则分享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分别时,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两人间流淌。
周一一早,秦墨将精心准备的改制方案呈报给韩秘书长。出乎意料的是,方案一经提出,便在市政府内部引发激烈争议。
“秦墨的方案太过理想化!”马卫国在第二次改制领导小组会议上直言不讳,“职工持股?听起来好听,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我坚持引入外来资本,彻底改制!”
李大姐这次却站在了秦墨一边:“我认为秦主任的方案充分考虑了职工利益,是稳妥可行的。”
会后,韩秘书长单独留下秦墨,神色严肃:“小秦,你的方案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最近有反映,说你与五金公司个别领导走得太近,有人甚至质疑你的动机。”
秦墨心中一凛,意识到改制背后的水有多深:“秘书长,我一切出于公心,可以接受组织审查。”
“我相信你。”韩秘书长拍拍他的肩膀,“但官场如战场,你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吧,方案先放一放,你准备一下,后天随我去省里汇报我市企业改制总体情况。”
新的任务接踵而至,秦墨感受到压力,也看到了机遇。在准备汇报材料时,他精心提炼了山阳市的经验,特别是那些既推进改革又维护稳定的做法。
赴省城的前一晚,秦墨又一次加班到深夜。走出市政府大楼,发现林芷若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保温盒。
“听说你明天要去省里汇报,我给你带了点夜宵。”她轻声说,“别太累着。”
保温盒里是热腾腾的饺子,秦墨吃着饺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或许,这条身不由己的仕途,并非全然是荆棘,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省里的汇报异常成功,秦墨的准备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更让他意外的是,汇报结束后,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特意找到他:“秦墨同志,省里正在组建国有企业改革指导小组,需要熟悉基层情况的年轻干部,你有没有兴趣?”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机遇,秦墨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另一方面,他深知一旦踏入更高平台,离自己“经商致富”的梦想将越来越远。
回到山阳的火车上,秦墨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思绪万千。1996年的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点,无数人的命运将随之改变。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既然阴差阳错走上了这条道路,或许应该放下执念,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
火车轰鸣向前,如同时代发展的脚步,不容回头。秦墨知道,无论自己是否愿意,他都已被卷入这股洪流,只能向前。
下车时,他做出了决定——接受省里的借调,参与全省企业改革指导工作。这不仅是为个人前途,更是为能够影响更多人的命运。
站在月台上,秦墨深吸一口充满希望的空气。他的第二次人生,正迎来新的转折。而这一次,他决定主动拥抱变化,而非被动接受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