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沉吟片刻:无风不起浪。信是匿名的,查无实据,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眼下正是上级考察凌风、准备树典型的时候,这封信万一被捅到上面,影响很坏。我的意见是,对凌风同志,还是要保护为主,但也要适当提醒他,注意工作方法,更加谦虚谨慎。你们找凌风谈一次话,把情况委婉地告诉他,让他心里有数。
当晚,王福满和刘技术员把凌风叫到队部,关起门来传达了信的内容和领导的意见。凌风听完,内心先是涌起一股愤怒和委屈,但很快冷静下来。他想起之前王老梗、孙场长乃至那个赵干事的种种手段,明白这不过是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对手不敢明着来了,就改用这种匿名信的阴招。
福满叔,刘技术员,你们放心。凌风深吸一口气,目光清澈,我凌风行得正坐得端,育种是为了增产增收,资料上交是为了推广技术,没有任何私心。这封信,反而提醒了我,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警惕暗箭。我会更加注意团结同志,凡事多请示汇报,绝不会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把柄。
离开队部,夜风微凉。凌风独自走在村路上,心中那份因成功而生的喜悦淡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警惕。他知道,自己上交资料、寻求更大平台推广良种的举动,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神经,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这份来自暗处的,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同时也要更加谨慎地保护好自己和核心技术的决心。他抬头望了望星空,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步伐也沉稳起来。
就在匿名信风波被凌风以低调和加倍努力的工作态度悄然化解后不久,一封来自省城的信件,再次让凌家坉成为了焦点。这封信是省农科院陈继农研究员亲笔写来的,随信寄来的还有一本最新出版的《农业科技通讯》期刊。
陈老在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凌风同志,你提交的凌选一号及抗旱麦育种报告,我已推荐给院刊编辑部。经专家审阅,认为资料翔实、数据可靠、创新性突出,尤其抗旱性的选育实践,对指导相似生态区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的主要部分已在本期《通讯》群众性科学实验栏目摘要发表,特寄上样刊两册,以示鼓励!望你戒骄戒躁,继续深入探索,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凌风迫不及待地打开期刊,果然在显眼位置看到了题为《红星公社凌家坉大队凌选一号小麦选育及抗旱性研究初报》的文章,虽然只是摘要,但的名字赫然排在首位!这可是省级权威学术刊物!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意味着他的工作和名字,将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研人员的视野!
消息像插了翅膀传开。公社广播站特意播报了这则喜讯,县广播站也进行了转播。凌家坉凌风的名字,再次响彻四方。王福满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看看!咱风小子的文章都上省里的书了!这可是咱全公社、全县的光荣!
这次正式的刊物发表,带来的影响远超之前的现场会。不仅周边公社纷纷派人前来取经,连地区农业局也组织了一个考察团,由一位副局长带队,专程到凌家坉调研学习。凌风的名字,真正在地区一级的农业系统挂上了号。
然而,福兮祸所伏。名气越大,关注的目光也越复杂。这天,公社突然接到县里电话,说是有北京来的农业调研小组近期要到基层考察,点名要看看凌家坉这个群众科学种田的典型。要求公社做好接待准备,但不必兴师动众,要看到真实情况。
北京来的?王福满接到通知,又喜又忧。喜的是名声居然传到了北京,忧的是不知来者是何方神圣,目的何在。他赶紧找凌风和刘技术员商量。
凌风心里也是一紧。北京来的调研小组?在这个敏感时期,是福是祸难以预料。他提醒王福满:福满叔,是好事,但咱们也得留个心眼。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介绍情况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特别是技术细节,还是按咱们统一的口径,只讲公开的、成熟的部分。
刘技术员也表示赞同:对,越是上面来的人,越要谨慎。我通过农技系统的渠道打听一下,看是哪部分的调研小组。
几天后,一辆挂着京牌的老式吉普车悄然驶入凌家坉。车上下来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干部,自称姓李,是农业部政策研究室的调研员;另一位是年轻的技术干部模样;还有一位是司机。他们态度谦和,表示只是下来看看,了解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真实情况。
王福满和凌风陪同他们参观了麦田、种子仓库和试验地。李调研员看得非常仔细,问的问题也很专业,不仅问技术,还问推广中的困难、社员的反响、对政策的建议等等。凌风谨慎地回答,重点介绍集体如何支持、群众如何参与,将自己的作用淡化处理。
参观完毕,在队部座谈时,李调研员对凌家坉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是群众智慧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典范。然而,在看似随意的闲聊中,他却突然问道:凌风同志,你的育种思路很新颖,特别是抗旱性的突破,听说有些方法很独特,甚至有点……神秘?有没有受到什么……嗯,特别的启发或者借鉴?
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却暗藏机锋。凌风心中警铃大作,意识到这可能是此次调研的真正目的之一——探究他超常育种成果的来源。他面上不动声色,恭敬地回答:李调研员,您过奖了。我的方法,主要还是靠蹲点观察,向老农学习,结合书本知识,一遍遍地试错、筛选。要说启发,就是毛主席说的实践出真知,还有咱们传统的精耕细作。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下的笨功夫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