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文化论坛的“知己”
董事会上的风波暂告一段落,徐静婉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清理了基金会的蛀虫,并在集团内部初步树立了威信。然而,她和李墨都清楚,这仅仅是撕开了对手防线的一个小口子。陆子昂与李明轩绝不会就此偃旗息鼓。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徐静婉收到了一封制作精美的邀请函——关于一场名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当代商业价值”的高端论坛。主办方是业内颇具声望的文化基金会,受邀者多是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以及部分对文化领域有兴趣的商业领袖。
徐静婉原本并未特别留意,直到她在嘉宾名单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陆子昂。他将作为“新生资本”代表,并就“资本赋能传统文化创新”进行主题发言。
她的目光在那个名字上停留片刻,指尖轻轻敲击着邀请函光洁的纸面。这是一个公开场合,众目睽睽之下,陆子昂不可能做出太出格的事。但以他的性格,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接近和试探她的机会。
去,还是不去?
最终,徐静婉决定前往。逃避不是办法,她需要亲自去会一会这个隐藏在文化外衣下的对手,看看他究竟想玩什么把戏。她将此行告知了李墨,李墨听后只是淡淡点头,嘱咐周雨晴安排好随行人员和车辆,并未多言。
论坛当天,会场布置得古色古香,充满了文化气息。徐静婉选择了一套素雅的香云纱连衣裙,款式简约,气质沉静,与论坛主题相得益彰。她的出现,依旧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如今这些目光中更多是欣赏与尊重。
陆子昂的发言被安排在中间阶段。他今天穿着一身改良的中式立领西装,少了些商场的锐利,多了几分儒雅。站在演讲台上,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非遗技艺的传承谈到Ip商业化开发,从资本的社会责任谈到如何用现代商业模式激活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他的观点新颖,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连徐静婉也不得不承认,撇开个人恩怨,陆子昂此人确实极具才华和魅力,很懂得包装和展示自己。
茶歇时间,人群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果然,陆子昂端着酒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徐静婉身边。
“徐小姐,哦不,现在应该称李太太了。”陆子昂笑容温润,眼神清澈,仿佛之前拍卖会上的针锋相对从未发生,“刚才我的拙见,不知能否入李太太的法眼?”
徐静婉微微举杯示意,神色疏离而礼貌:“陆总见解独到,令人印象深刻。”
“李太太过奖了。”陆子昂姿态放得很低,目光落在她身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与欣赏,“其实,我一直很关注‘木兰生活’项目。将传统女红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赋能偏远地区女性,这个理念与我今天提到的‘商业向善’不谋而合。尤其是上次抄袭风波,李太太处理得漂亮,不仅挽回了声誉,更让项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堪称危机公关的典范。”
他绝口不提商业竞争,只谈文化理念和项目运作,语气诚恳,仿佛真的只是一名志同道合的欣赏者。
徐静婉心中警惕不减,面上却不动声色:“陆总谬赞。‘木兰生活’的初衷始终未变,只是尽一份心力而已。”
“初心最是难得。”陆子昂感叹道,随即话锋微转,带着几分试探,“不知李氏未来在文化板块是否有更深入的布局?或许,在某些领域,我们‘新生资本’与李氏还有合作的可能?毕竟,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他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姿态放得极低,理由也冠冕堂皇。
徐静婉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平静:“集团战略规划,由董事会和李总决策。我主要负责基金会事务,不便过多置喙。至于合作,”她顿了顿,迎上陆子昂的目光,语气温和却带着明确的界限,“目前‘木兰生活’项目运作独立,暂时没有引入外部资本的计划。陆总的好意,心领了。”
她四两拨千斤,既未完全拒绝,也未给予任何希望,将话题牢牢控制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
陆子昂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晦暗,但笑容依旧完美:“理解。期待以后有机会交流。”他碰了碰徐静婉的杯沿,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便礼貌地告辞,转向与其他嘉宾寒暄。
整个过程,他表现得风度翩翩,言语得体,完全是一副热心文化事业的青年企业家形象。若非徐静婉深知其底细,恐怕也很难对他产生恶感。
论坛结束后,徐静婉坐进回程的车里,微微蹙眉。陆子昂今天的表现,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他在向她展示他的“另一面”——有才华、有理想、懂得欣赏她能力的一面,试图潜移默化地瓦解她的心防。
这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墨发来的信息,只有简短的三个字:
“知道了。”
徐静婉看着这条信息,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李墨虽然人未到场,但会场内的一切,恐怕早已通过某种方式传到了他那里。他知道了陆子昂的接近,知道了她的应对。这句“知道了”,既是对情况的掌握,也是一种无声的告知——他始终在关注着。
她没有回复,将手机收起,看向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暖橘色。
陆子昂的“文雅”面具之下,藏着怎样的祸心,她心知肚明。而李墨那看似冷漠的“守护”,虽然方式直接甚至有些掌控欲,却在此刻给了她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全感。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至少,她并非独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