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惊雷”计划,如同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最初的涟漪之后,似乎暂时沉寂于浩瀚大洋的波涛之下。登州总司令部内,等待的日子格外煎熬。无线电台保持着静默,没有任何来自特遣队“飞鱼号”的消息。外界,英国远东舰队的调动愈发频繁,几艘巡洋舰甚至开始抵近威海卫外海进行威慑性巡航,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反对此计划的声浪在内部会议上时有浮现,认为此举过于行险,徒然激怒强敌。
高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保持着外表的镇定,每日依旧处理政务、视察部队、督促军工,只是眉宇间那抹化不开的凝重,透露着他内心的波澜。他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最坏的情况,无非是特遣队全军覆没,英国人大举来攻,届时唯有依托岸防,拼死一战。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等待持续了二十余日后,一个平静的午后,陈念恩几乎是撞开了高岩办公室的门,手中紧紧攥着一份刚刚译出的电文,脸上混杂着难以置信的激动与亢奋。
“总……总司令!‘飞鱼号’!是陈师长的紧急密电!他们……他们得手了!”
高岩猛地从地图前转过身,一把夺过电文。电文经过加密和精简,但内容足以石破天惊:
“雨顺叩首。‘货’已安抵狮城(新加坡),联络顺利。‘丙号方案’已遂行。三日前,目标‘商船’(经查实为英籍,名‘苏格兰勇士’号,满载橡胶、锡锭)于马六甲海峡突遭‘不明武装快船’拦截,‘货物’(指特遣队策划的袭击)引发其轮机舱‘严重火灾’,虽未沉没,已丧失动力,由友船拖曳返港,损失惨重。现场遗留‘证据’(指刻意留下的、指向当地某反英华人秘密会党的物品与痕迹)已按计划布置。舆论发酵中。我部安全,暂隐。南洋星火已燃,盼复。”
电文末尾,是一个简单的安全确认码。
高岩握着电文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成功了!陈雨顺他们不仅安全抵达,而且以极其精准和老辣的手法,执行了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制造了一起足以引发国际关注,却又巧妙嫁祸、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袭击”事件!目标选择也极具匠心,马六甲海峡是英国东亚航线的咽喉要道,袭击在此发生,影响力巨大。
“好!好一个陈雨顺!好一个‘丙号方案’!”高岩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多日来的压抑仿佛随着这口气倾泻而出,眼中精光爆射。“立刻,将此消息,通过我们的渠道,‘无意间’透露给德国领事馆!同时,命令《革新日报》,可以开始刊登一些关于南洋华侨备受压迫、反抗情绪高涨的‘背景文章’了,但要含蓄,引而不发!”
“是!”陈念恩兴奋地领命而去。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德国领事馆在获得这一“未经证实”但细节丰富的情报后,迅速将其作为重要筹码,通过外交渠道向伦敦施压,暗示远东局势可能因英国的“过度强硬”而失控,危及所有列强的商业利益。几乎同时,新加坡的英文报纸开始报道这起“神秘袭击”,各种猜测甚嚣尘上,矛头若隐若现地指向当地华人社团。恐慌情绪开始在南洋的英国商界蔓延。
效果立竿见影。
数日后,原本气势汹汹在英国远东舰队旗舰“百夫长”号上坐镇指挥、准备伺机对登州发动一场“惩戒性”炮击的西摩尔爵士,接到了一封来自伦敦海军部的紧急密电。电文语气严厉,要求他“立即暂停一切可能激化矛盾的军事行动”,并“重新评估对登州叛军的政策”,强调“女王政府当前的首要利益在于确保远东,尤其是南洋贸易航线的绝对安全与稳定,而非卷入一场可能引发广泛地区动荡且代价高昂的陆地战争”。
与此同时,英国驻登州领事的姿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咄咄逼人地递交抗议照会,而是转而请求“非正式会晤”。在会谈中,他虽仍坚持要求军政府“澄清与南洋事件无关”、“保证不再支持任何破坏大英帝国利益的行为”,但语气已缓和许多,并隐晦地提出,若能确保南洋稳定及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伦敦可以考虑“承认军政府作为地方事实政权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恢复有限的商业往来。
压力,瞬间从登州转移到了伦敦和西摩尔的肩上。
总司令部内,气氛为之一变。王奎、赵三槐等将领喜形于色,原本的担忧化作了对高岩决断的钦佩。
“总司令神机妙算!这下看这帮洋鬼子还敢不敢嚣张!”赵三槐咧着嘴笑道。
“不可掉以轻心。”高岩虽然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头脑依旧清醒,“英国人只是暂时被牵制,绝非放弃。他们这是以退为进,试图用‘事实承认’和有限通商来稳住我们,换取南洋的安宁和他们核心利益区的稳定。这是一场交易。”
他立刻召集核心层,商讨应对之策。
“这是我们打破外交孤立、争取发展空间的绝佳机会!”高岩定下基调,“原则是:可以谈,但底线绝不能退让!”
他提出了谈判的几条核心底线:
第一,坚决否认与南洋事件的任何直接关联,咬定是华侨自发反抗,但可暗示有能力影响其行为。
第二,要求英国事实承认军政府对山东、辽东的统治权,并迫使清廷解除经济封锁。
第三,争取平等的通商条件,军政府有权自行征收关税和管理对外贸易,拒绝英国获取新的特权。
第四,要求英国停止对清廷的军事援助,并在日、俄可能发动的进攻中保持中立。
谈判是艰苦的拉锯战。英国领事试图压价,高岩则寸步不让,同时暗中指示陈雨顺在南洋继续“保持存在,适度活动”,让英国人始终如鲠在喉。
就在外交博弈紧张进行之时,高岩的目光再次投向内部。“南洋惊雷”的成功,极大地提振了军心士气,也证明了他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他决定借此良机,进一步推进之前因阻力而进展缓慢的“军政联席会议”制度化,并强化“监察司”的职能,将更多非军队系统的技术官僚和文职人员纳入决策咨议过程,逐步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权力架构。他知道,外部的压力暂时缓解,正是理顺内部、巩固权力的最佳时机。
同时,他秘密召见了李德明和陈念恩。
“南洋之事,证明了信息与远程投送能力的重要性。”高岩对他们说,“我们的无线电台,能否做到更小、更可靠、通讯距离更远?我们的船只,能否更快、更隐蔽?这些,将是未来我们能否继续‘落子’于千里之外的关键。”
李德明与陈念恩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兴奋与压力。
“惊雷”的回响,不仅暂时击退了迫在眉睫的军事危机,打开了外交困局,更在高岩的引导下,转化为内部革新与技术发展的新动力。一盘看似死局的棋,被他以一步险至毫巅的“闲棋”,生生走出了新的生机。然而,高岩明白,与帝国的博弈远未结束,暂时的退却背后,或许是更深的谋划。未来的挑战,依旧如山峦般层层叠叠,等待着他去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