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散后,萧天澈告辞回府。
送走王爷,府内热闹欢庆的气氛稍稍沉淀下来,却酝酿着另一种更为深沉的情绪。
杨老爷子环视了一圈家中老小,神色变得郑重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开口道:“都别急着歇息,到正厅来,咱们家,得开个会,议议将来的大事。”
一家之主发话,众人自然遵从。很快,一大家子人便聚在了正厅,长辈坐着,小辈们站着,连几个懵懂的小豆丁也感受到气氛不同寻常,乖乖依偎在母亲身边。
杨老爷子目光缓缓扫过儿孙满堂的景象,沉吟片刻,开口道:“今日,我杨家可谓是三喜临门,光耀门楣。邦儿封侯拜将,曦儿贵为公主,更是与睿亲王定下姻缘。这是天大的荣耀,也是天大的变迁。”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核心问题:“咱们家,根在卢安县杨树屯。如今,孩子们大多来了京城,前程似锦。但老宅、祖坟、田产、还有县里镇上的铺子,都还在卢安。我想问问大家,往后,咱们杨家,是举家迁来京城发展,还是……另有打算?”
他顿了顿,继续道:“首先,曦儿和邦儿如今身份不同,于情于理,都必须回杨树屯一趟,祭祖告慰先人,这是荣归故里,不能省略。其次,景韬、景熠、景明要去国子监,景凯、景钧要去青阳书院,他们几个读书的,肯定是要留在京城的了。那么,其他人呢?你们都是怎么想的?”杨老爷子说完,看向了几个儿子儿媳。
沉默了一会儿,杨二伯率先开口,他性格务实:“爹,娘。京城的富贵是好,但卢安是咱的根。县里的卤味铺,镇上的卤味铺和奶茶铺,都是老三家的心血,也是咱们杨家的重要进项,不能没人管。我和孩子他娘商量了,我们回去。景明在京城读书,有他大伯大伯母、三叔三婶,还有这么多兄弟姊妹照应着,我们放心。”二伯母李氏也连忙点头附和。
杨四叔和四婶苏婉清对视一眼,也道:“爹,我们也回去。二哥二嫂回去忙铺子,家里老宅、田地里也需要人照应。我们都走了,家里就彻底空落了。”他们更倾向于守着祖业。
杨景鸿和吴桂秋犹豫了一下,也道:“祖父,孙儿\/孙媳也觉得,我们还是回卢安好些。京城虽好,但我们习惯了乡下的日子,也能帮着二叔四叔打理事务。”
杨景春和宋宓也表示了同样的想法,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更偏向于管理现有的产业,而非在京城开拓。
杨景婳轻声道:“祖父,婳儿……婳儿还想回卢安锦绣坊。常嬷嬷的技艺,婳儿还没学全呢。”她性子娴静,对于京城有些怯生生的。
眼看一家子人似乎又要分散两地,长辈们大多选择回去,杨老爷子眉头微蹙,他自然希望儿孙都在眼前,但也理解他们的想法。
这时,杨景曦开口了。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祖父,各位伯父伯母,哥哥嫂嫂,我有个想法,大家听听看是否可行。”她缓缓道,“首先,回卢安祭祖是必须的,我和三哥肯定要回去。但之后,我认为,我们杨家未来的重心,应该放在京城。”
“理由有三:第一,哥哥们的前程在京城,无论是读书还是日后出仕。第二,京城机遇更多,更能施展拳脚。第三,我们一家人,经历了这么多,更应该团聚在一起,互相扶持,而不是再次分开。”
她看向杨景鸿和杨景春:“大堂哥,二堂哥,两位嫂嫂,你们担心在京城无事可做,其实不然。晟睿、晟宇、晟丰他们都到了该启蒙读书的年纪了,京城有最好的学堂和先生,为了侄子侄女们的将来,留在京城受教育,远比回卢安要好。这是其一。”
“其二,”她转向二伯父二伯母,“卢安县的卤味铺根基已稳,临榆镇的铺子更是如此。其实不必二伯二伯母亲自常年守着。我们可以提拔信得过的人,比如大伯母和二伯母娘家的弟妹们,让她们去管理镇上的奶茶铺和协助管理县里的铺子。
我们可以给她们一半的分成,这样她们有动力,也能帮我们把产业守住甚至做得更好。二伯二伯母只需定期回去巡查对账即可,大部分时间可以留在京城。”
接着,她看向杨景婳:“堂姐,你的刺绣技艺跟着常嬷嬷早已青出于蓝,差的只是经验和名头。常嬷嬷本就是宫中出来的,如今来到京城,正是你继续精进、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何必再回卢安?到时候如果你还想学习刺绣,可以重新找师傅。而且,依我看,堂姐你完全可以自己在京城开一家饰品店或者绣庄。”
杨景婳眼睛微微一亮。杨景曦继续道:“就专门做一些新颖别致、独一无二的饰品!就像我之前画给你的那些图纸上的样式,肯定能风靡整个京城,受到那些贵女小姐们的追捧!这岂不是比留在锦绣坊更有前途?”
最后,她提出了一个解决居住问题的方案:“如果大家觉得都住在我的公主府里不方便,或者太过打扰,这完全不是问题。三哥如今是关内侯,朝廷自然会赐下侯府宅邸。大伯已是工部正经官员,也完全可以在京城购置一座宽敞的宅院。
我们甚至可以在距离公主府和未来侯府、大伯宅院不远的地方,再买下一处大宅,让愿意留在京城的叔伯兄弟们都住在一起,既各自独立,又能互相照应。如此一来,我们杨家才能在京城真正扎根,开枝散叶!”
杨景曦一番话,条理清晰,思虑周全,既考虑了各房的实际情况和顾虑,又为每个人都描绘了留在京城更好的发展前景,甚至连居住问题都想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厅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消化着她的话。杨老爷子眼中精光闪烁,抚须沉吟,显然极为心动。
是啊,孙辈的前程,重孙辈的教育,家族的凝聚和提升,这才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总是守着卢安那一亩三分地,格局就小了。
杨大伯率先表态:“曦儿说得对!我们杨家,是时候在京城立足了!爹,儿子觉得曦儿的安排极好!”
大伯母林氏也点头:“是啊,孩子们都在京城,我们老家伙也该享享天伦之乐。铺子的事,交给可靠的人,定期看看,没问题。”
杨二伯和二伯母李氏对视一眼,也觉得有理。既能保住卢安的产业,又能和儿子、孙子们在一起,享受京城的繁华和更好的资源,确实两全其美。 杨四叔和四婶想了想,也觉得留下更好,京城显然机会更多。
杨景鸿、吴桂秋、杨景春和宋宓听到为了孩子教育和自己也能在京城有事做(帮忙管理家族事务或开店),也不再坚持回去。 杨景婳更是被说动了心思,对开创新事业充满了期待。
最终,杨老爷子一锤定音:“好!就按曦儿说的办!咱们杨家,往后就以京城为基业!卢安祖产派人打理,定期巡查。等曦儿和邦儿祭祖归来,咱们就在京城买宅子,安家落户!鸿哥儿、春哥儿你们两家也留下,孩子们的教育是大事!婳儿就好好在京城,开铺子的事,家里支持!”
一场关于家族未来的重大决策,在杨景曦的理性分析和周全规划下,圆满落定。杨家,这个因一个女儿而彻底改变命运的家族,即将在帝国的中心,开启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