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朝旬报》的兴起与“广告”带来的意外之财,让张圣看到了信息流通与商业活力结合的巨大潜力。然而,他深知,若要帝国持续健康发展,仅靠这些“奇巧”与商业手段还不够,必须建立起更深层次、更能激发内生动力和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根基。他的目光,投向了鼓励创新与解放人力的两大基石——专利法与废除奴隶制。
养心殿内,烛火通明。张圣再次召集了核心班底:丞相徐元、内阁大臣诸葛亮、户部尚书寒生,此外,还特意叫来了以刚正不阿、精通律法着称的刑部尚书高柔(借用历史人物之名)。
“诸位爱卿,”张圣开门见山,“我朝格物院屡有创新,蒸汽机、铁路、琉璃镜、香水乃至这活字印刷与报纸,皆赖于此。然,朕观之,民间能工巧匠亦不在少数,其智慧火花,或困于家传秘技,恐人偷学;或苦于无力施展,埋没于市井。长此以往,仅靠格物院一力支撑,创新之力终有穷尽。且,一项新技艺问世,仿造者蜂起,原创者反受其害,如此,谁还愿倾力创新?”
他顿了顿,看向高柔:“高尚书,依《华律》,可有保护工匠独创技艺之条款?”
高柔沉吟片刻,拱手道:“回陛下,现行律法,仅有对‘侵犯官营工坊技艺’之惩处,且界定模糊。于民间技艺,多为行会规约自律,或靠‘秘不外传’维系,律法并无明确保护。仿造之事,除非涉及欺诈,否则难以入罪。”
“此乃弊端!”张圣斩钉截铁,“朕欲设立‘专利法’!凡我华朝子民,无论士农工商,创造出新颖有用之器物、方法,皆可向官府指定之机构——可暂名为‘专利司’申请‘专利’。经核查确属首创且有益于世,便授予其一定年限内,如十年或十五年,独享制造、使用、售卖此物此法之权利。他人未经许可,不得仿制牟利!违者,重罚!”
此言一出,殿内几人反应各异。
诸葛亮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陛下此策,实乃开启万民智慧之锁钥!若有此律保障,民间匠人必无后顾之忧,潜心钻研,奇思妙想必将层出不穷!此乃强国之本!”
寒生也迅速盘算起来:“专利司可收取一定的申请、核查费用,亦可成为一项财源。更重要的是,新技术涌现,必能带动新产业,创造更多税基!然,核查‘首创’与‘有用’,需专业之人,恐非易事。”
徐元则面露忧色:“陛下,此举恐引非议。‘利’字当头,鼓励工匠逐利,是否与圣人‘重义轻利’之教相悖?且,授予独家之权,是否会造成新的垄断,阻碍技艺传播,反于国于民不利?”
高柔则从律法角度思考:“陛下,此法甚新,需细则详尽。如何界定‘新颖’?如何防止滥诉?年限过后,技艺如何惠及大众?皆需仔细斟酌。”
张圣早已料到这些反应,从容道:“徐相所虑,不无道理。然,朕以为,‘利’未必与‘义’冲突。工匠凭自身才智获利,乃天经地义,亦是其价值体现。此‘利’能激发更多‘义举’——创造利于国计民生之物,便是大义!至于垄断之弊,可通过限定专利年限来解决,年限一过,技艺归天下共享。同时,对于关乎国防、民生之重大技术,朝廷可有权在支付合理费用后,强制推广使用。”
他看向高柔:“高爱卿,专利法的细则,便由你刑部牵头,会同格物院、工部、户部共同拟定。首要明确申请流程、核查标准、保护年限、侵权罚则。可先在许京、洛阳等匠户集中之地试行。”
“臣,领旨!”高柔感到责任重大,亦觉此事大有可为。
“专利法旨在激发活力,而下一事,则关乎国体根基,亦关乎人道伦常。”张圣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凝,“我朝境内,尤其是边远州郡、豪强之家,仍存大量奴婢、部曲,其身不自由,命如草芥。此乃奴隶制之余毒!朕欲,废除奴隶制!诏令天下,所有奴籍,一律放免为良人!”
“废除奴隶制?!”这一次,连诸葛亮和寒生都露出了震惊之色。此举牵扯之广,影响之深,远胜专利法。
徐元更是骇然变色,急声道:“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奴婢、部曲,乃历代积习,关乎无数世家豪族、功勋贵戚之家业根基!骤然废除,必引天下动荡!且,许多奴仆自幼为奴,并无生计之能,骤然放免,恐成流民,反生祸乱啊陛下!”
寒生也从财政角度担忧:“陛下,此举恐致大量田庄、工坊无人耕作劳作,短期内或影响税赋。且,赎买、安置之费,亦是一笔天文数字。”
高柔眉头紧锁:“律法上,奴籍涉及财产、继承、诉讼等诸多层面,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漫长过渡。”
张圣深知此事的阻力,但他意志坚定:“朕知此事艰难。然,尔等可曾想过?无数与本朝子民同文同种之人,终身禁锢于他人之手,无有自由,无有希望,此乃文明之耻,帝国之疮!他们本可成为纳税的农户、熟练的工匠、勇猛的士兵!将他们束缚在枷锁之中,是对人力的巨大浪费,亦是社会不稳的根源!”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朕并非要求一蹴而就。可定下章程,分步实施。第一,即日起,诏令新出生之孩童,无论父母为何身份,皆为良民,禁止再立新奴!第二,严禁虐待、杀害奴仆,违者以杀人、伤人之罪论处!第三,鼓励奴仆自赎,官府可提供低息贷款。第四,朝廷出资,分期分批赎买官奴、部分罪奴,放免为民,授以荒地、安排务工。第五,对于豪强私奴,设定一个过渡期,比如五年或十年,期间主家需逐渐给予其工钱,过渡期满,自动转为雇工或佃农,身份自由!”
他看向寒生:“赎买与安置之费,便从琉璃镜、香水之利及报纸广告收入中支取!此乃利国利民之大计,倾尽所有亦在所不惜!”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已然明白了张圣的深远用意,他沉声道:“陛下此举,乃行圣王之道,解生民倒悬!虽艰难险阻,然功在千秋!臣以为,可先行公布《禁绝新生奴诏》与《禁虐奴令》,此二条阻力相对较小,可试探舆情,亦能彰显陛下决心。后续赎买、过渡之策,再徐徐图之。”
徐元见张圣决心已定,且策略并非全然激进,长叹一声:“老臣……遵旨。只是,朝堂之上,地方之间,恐有轩然大波。”
“朕知道。”张圣目光锐利,“正因如此,才需借《华朝旬报》之力!要将废除奴隶制之理,广布天下!要言明,此乃解放生产力,壮大国势之必需!是顺应天道人心之举!要让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奴仆看到希望!同时,也要让那些明智的豪强看到,依靠自由民的精耕细作、雇工的积极性,远比依靠毫无动力的奴隶,更能创造财富!”
他看向顾恺之(也被召来记录):“顾编修,下一期《旬报》,头版刊发朕的《禁绝新生奴诏》与《禁虐奴令》!同时,组织文章,论述奴隶制之弊,自由民之利!要写得深入人心,鞭辟入里!”
“臣,明白!”顾恺之感到手中的笔重若千钧,他知道,自己正在书写历史。
专利法与废除奴隶制的构想,如同两块巨大的陨石,投入了华朝看似平静的湖面。一场涉及法律、经济、伦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即将拉开序幕。前路必然荆棘密布,风暴将至。但张圣站在养心殿的窗前,望着黎明前最黑暗的夜空,眼中只有坚定。
革故鼎新,总要付出代价。但为了一个更强大、更文明、更具活力的华朝,这一切,都值得。
---
(第23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