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传导节点的能量读数突然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全息屏上断崖式下跌。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比基准线骤降 200 点,a 星的超导传导装置正喷出刺鼻的白烟,那些号称 “零损耗” 的金属线,每传输 73 公里就会流失近三分之一的能量,像被无形的嘴啃噬过。ζ 星系工程师的机械臂将报废的导线砸成麻花:“必须启动量子纠缠传导!这是宇宙级传输技术,你们的风筝线连风筝都牵不稳!”
山东潍坊风筝艺人赵鸢飞背着个竹编篓子,踩着满地金属碎屑走进来。老人掏出架 “龙头蜈蚣” 风筝的骨架,竹篾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后生仔,你看这风筝线 —— 近了用棉线(硬挺),远了用蚕丝(柔韧),最顶端飘着放线(轻盈),哪能一根线牵到底?” 他抖开缠绕的线轴,“能量跑远了会累,得像放风筝那样,该硬时硬,该软时软,还得会松会紧。”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震颤,簪尖投射出的能量轨迹图里,传导线路果然像根绷紧的尼龙线,在远程节点处剧烈震颤,能量粒子正顺着震动缝隙往外蹦。赵鸢飞用手指点着风筝尾翼的配重:“你看这‘压尾’,多一分则沉,少一分则飘,能量也一样,得有配重稳住阵脚。” 他将竹骨搭在全息屏上,惊人的巧合出现了:蜈蚣风筝的分段结构(7 节主骨、3 节副骨),竟与传导节点的分布完全对应。
“这是迷信!”a 星工程师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显示能量衰减率已突破 37%,远超安全阈值的 7%。但赵鸢飞此刻正用桑皮纸糊着风筝面:“傻孩子,当年咱潍坊人放‘百脚风筝’,73 节的线得用三种力道 —— 近端拽得紧(防断线),中端放得匀(防跑偏),远端飘得松(防坠机)。” 他突然将风筝线抛向能量流,丝线接触的瞬间,乱窜的能量粒子竟像被驯服的鸟,顺着线的走向乖乖前行。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传导节点,投射出的分子结构图里,蚕丝线的纤维间隙(7.3 微米)正好能卡住能量粒子的逃逸轨迹,而竹骨的弹性系数(3.7Gpa)则完美抵消了能量冲击的震颤。赵鸢飞此刻正调整风筝的 “角线”:“每 7.3 公里就得转个小弯,就像风筝遇风要偏头,硬顶着走准掉下来。” 他用墨斗在地上弹出条 S 形曲线,与银簪显示的能量最优路径重合度达 97%。
ζ 星系按 “单一超导材料” 赶制出新型导线,启动后能量流却像被狂风撕扯的风筝,衰减率从 37% 暴增至 53%,护江力在
边缘抖得像要散架。赵鸢飞摇着头给风筝装尾穗:“铁疙瘩哪懂变通?” 他指着尾穗的鸡毛:“这叫‘活配重’,风大了能卸力,风小了能导流 —— 能量跑远了也会闹脾气,得有软东西哄着。”
张叙舟突然发现银簪在发烫,簪尖投射出 73 号星球的 “星鸢” 传导系统图谱,其分段牵引结构(硬芯 + 软鞘 + 飘层)竟与赵鸢飞的风筝线完全相同,尤其是节点处的 “竹节缓冲器”,与潍坊风筝的 “竹骨榫接” 原理分毫不差。老人此刻正将浸过桐油的蚕丝线缠在传导节点上,线体接触能量流的瞬间,泛起层青金色的光膜。
“测衰减!” 赵鸢飞的喊声未落,监测仪已尖叫起来 —— 能量传输 730 公里后,衰减率从 37% 断崖式下跌到 7%,护江力像被风筝线拽着似的猛蹿:→→。更惊人的是风筝尾翼的 “平衡术”:赵鸢飞绑在传导节点的竹片配重,每 0.73 秒就微调一次角度,正好抵消能量流的震颤,使传输效率稳定在 91%。
善念值的数字开始疯涨,各地风筝匠人传来的 73 种引线技法在能量流中闪着光,那些 “大风放软线”“小风放硬线” 的老话,此刻都成了能量传导的密码。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超导装置被根蚕丝线比了下去,数据库显示,风筝线传导的抗干扰性是金属线的 7.3 倍,而赵鸢飞用的竹骨里含有的硅元素,竟能自发修复能量冲击造成的细微裂痕。
赵鸢飞将最后一段风筝线接入终端,老人的手掌抚过竹骨的接缝:“记住了,放风筝讲究‘放三收一’,能量也一样。” 他从竹篓里掏出本泛黄的《风筝谱》,其中 “七星引” 技法的配图,与银簪投射的 73 号星球传导节点分布图完全重合。张叙舟突然读懂了谱子扉页的字:“线有轻重,道有曲直,顺天而行,方得始终。”
控制中心的穹顶下,能量流顺着风筝线的轨迹凝成条青金色的河,竹骨节点处泛起的光晕,与 73 号星球传来的 “星脉” 频率完美共振。而 ζ 工程师的终端上,自动下载的 “分段传导参数” 里,赫然标着一行小字:“源自潍坊清明风筝会,公元 198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