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域的这一次发现,不仅验证了雷达系统的能力,也让所有人窥见了最新科技的边界。
“旭日2号”的量产仍面临工艺与供应链上的难题,短期内难以全面推进。因此,“晨曦”团队的成员利用这段时间专注于最新资料的学习和成果整理。
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
莫清文把电话接起来,“我是莫清文。哦……什么?!”
他皱起了眉头。接着,黑着脸把电话挂了。
他急匆匆闯进陈柏然的办公室:“老陈,出事了!”
陈柏然抬头。
“什么事?这么火急火燎的。”他甚至下意识站了起来。
“你的老单位来挖姜蕴宁了!”
偌大的军工研究所,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研究芯片了吗?居然挖人都挖到了光电设备研究所。
他似乎忘了,姜蕴宁本就来自那里。
哦,这件事情啊。陈柏然吁了一口气,还以为真发生什么大事情了呢。看着这位一向稳重的莫清文所长如此“活泼”,他内心啧啧称奇。
他一脸平静地开口:“我知道啊,怎么了?”
“啊?你知道?”莫清文瞪大眼睛,满脸错愕,随即反应过来,“等等——你怎么会知道的?”
刚刚上级才打电话通知他。陈柏然怎么可能比他还早知道,除非……
“军工所那边捕获了灯塔国的新型探测器,需要具备芯片设计与系统设备优化双重背景的人才支援。我对原单位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就来问我,我直接说姜蕴宁最适合,而且她现在没有任务在身。”
“靠,原来是你!”
莫清文没想到,居然是后院起火。他原本压低的嗓音,突然拔高了几度,带着几分压抑不住的焦急——
“你就不怕她一去不回吗?!”
“瞧你说的,能者多劳,她那么厉害,不得‘雨露均沾’啊。”陈柏然说。
莫清文:“……”
神特么雨露均沾,就你穷讲究。
“而且,谁说她没有任务在身?”莫清文眼神几乎能在他身上盯出一个洞来,“‘旭日3号’不是正在筹备吗?”
“材料和供应链的情况你比我更清楚。‘旭日2号’量产尚未攻克,‘旭日3号’自然要往后推一推。与其让姜蕴宁空等,不如让她到处支援。你想想,她不过在光电材料研发中心待了一个星期,就帮人家解决了设备响应不及时、全靠人工监控的难题。我要是能把她安排着去各个研究所转一圈,说不定那些瓶颈问题在她眼里也只是几道普通习题。”
莫清文一听,整个人差点被气笑:“合着你这是把她当‘生产队的驴’使唤啊?我们研究所好不容易来了个大神,带着我们突破技术限制,你转眼就要把人借走。”
陈柏然却慢悠悠地倒了杯茶,推到莫清文面前:“先别急着上火,来,喝口茶,润润喉。”
莫清文瞥了茶杯一眼,鼻子轻哼了一声,双手抱胸,偏过头去,傲娇得很,“我才不稀罕你的茶。”
话音刚落,他的手还是下意识伸过去,把茶端了起来,抿了一口,嘴角却还硬撑着:“哼,也就一般般。”
陈柏然忍不住笑出声来,“上次你还说这茶‘入口甘醇,齿颊留香’。”
莫清老脸一红。
陈柏然不慌不忙地说:“莫所,你得换个角度想。姜蕴宁的跨领域能力,是现在最稀缺的资源。别人钻一辈子一个方向,她能在芯片、光电、材料工艺上都插得上手,这才是宝贵。与其困在一个研究环节里,不如让她在关键节点游走,把各个链路都打通。”
莫清文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才闷声道:“可你不怕她真被军工所留下?”
陈柏然笑了笑,眼中闪过一抹深意,“光刻机技术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她怎么可能不清楚呢?”
她会回来的。
而且,陈柏然敢打包票,她绝对不会空着手回来。
隔天,作为“苍穹”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姜蕴宁应华国芯片军工研究所的正式请求,
暂时回归“苍穹”项目团队,协助攻关新近获得的核心光电探测技术。
针对南海海域捕获的探测器拆解下来的芯片和传感器,“苍穹”项目团队抽调三名成员与传感器专家王成新组成小队,由芯片与光电优化方面的专家姜蕴宁带领进行研究。姜蕴宁负责整体协调与核心技术解析,而王成新专注于传感器部分的深入分析。
王成新长期致力于传感器研究,由于国内在高精度微型传感器领域长期停滞,他几乎无法相信,国外竟然能够制造出如此精密的设备。
这一发现令他既震惊又兴奋,也为后续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这居然不是灯塔国科幻电影编出来的谎言。
此时,灯塔国科幻片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实验室内,灯光被各种仪器的微光映得格外明亮,空气中弥漫着微弱的金属气息和电子设备的低频嗡鸣。
姜蕴宁站在操作台前,目光专注地扫过芯片与传感器模块。她的身旁,王成新和另外三名团队成员正各自操作多功能界面,细致而精准地分析每一条微小的线路和传感单元。
南海军工研究所的技术员们完成了对探测器的初步拆解,但是拆解下来的芯片和传感器还要进一步拆解成更小的单元,分析结构、功能和数据逻辑,以掌握核心技术。
“所有人注意,每一步操作都要极其小心,”姜蕴宁低声提醒,手指在显微屏幕上滑动,指示扫描角度和拆解顺序。这些芯片和传感器内部结构极为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或丢失关键数据,影响后续研究。
姜蕴宁仔细观察每一个电路接口和微调机构,快速判断哪些是关键节点,需要她亲自调整和记录。
王成新则负责传感器单元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偶尔向姜蕴宁汇报发现的异常信号或结构特点。而她迅速记录,然后冷静地交代下一步分析方案。
每一次操作都小心翼翼,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专注的气息。
姜蕴宁的专业判断让整个团队运作井然有序,每个动作都有条不紊,而她对芯片的深厚理解,使团队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关键信息。
当核心芯片被放入高分辨扫描仪时,显示屏上的电路结构在姜蕴宁和团队眼前缓缓展开。随着仪器逐步显示内部电路布局,所有人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惊讶交织的光芒。
一个技术员兴奋说道:“这个存储芯片,看似微小,但我刚刚通过扫描仪发现,它的数据容量惊人,而且接口和布局异常复杂,明显采用了高密度存储技术,普通设备根本达不到。”
高密度芯片在军事和科研中属于核心技术,掌握者少,严禁出口。灯塔国在这方面长期领先,芯片工艺精密、集成度高,而华国在高密度芯片研发上相对薄弱。
姜蕴宁眼睛紧盯显微屏幕,“所以,这不仅仅是隐形探测器,它能记录大量数据,还能精确探测微小目标。”
另一名科研人员难掩笑意,“真是好人啊……它里面的技术,我们多年未能破解,现在居然……直接把宝贵的样品送上门了!”
实验室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只有仪器的嗡鸣和科研人员努力压制的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