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旁边的张新然悄悄推了孙卓越一下。
孙卓越嫌烦,用手肘顶了回去。结果张新然推得更用力,弄痛了他,他忍不住转头:“干嘛啊?!”
张新然却朝前方努了努嘴。
孙卓越一愣,抬眼一看,正撞上姜蕴宁的视线——她静静地看着他,眼神平静,却透着几分耐人寻味。
“想到什么好事,不妨说出来大家听听。”姜蕴宁开口,“让我们也一起高兴高兴?”
孙卓越愣了两秒,随即干笑几声:“呃……姜工,我刚才……随便开了个脑洞而已……”
“什么脑洞?”
“畅想一下未来可能的科研方向……”
“比如?”
“射程一万公里的电磁炮。”
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各种惊呼此起彼伏。
按现在的技术,电磁炮射程通常只有几十到几百公里。
射程一万公里?那几乎可以打到地球另一端,直接上到卫星轨道。
真够敢想的。
姜蕴宁没有笑,而是淡淡开口:“光刻机造不好,芯片造不了,用别人的晶圆,系统也是别人的。到时候人家稍微改一下轨道,炸的就是自己家,你们说,是不是很惊喜?”
姜工的“轻描淡写”,一如既往地带着杀伤力。
明明年纪比姜蕴宁大,却被她板着脸训,孙卓越摸了摸脑袋,微微叹了口气,低下头,把心思拉回到眼前的科研现实。
她说得没错——如果光刻机造不好,又谈何未来?
“还有谁有问题吗?”姜蕴宁拿出旧怀表,看了一眼时间,“你们还有一分钟的自由提问时间。”
许念有些犹豫地举手,“请问……团队其他成员会有调整吗?”
“不会。下一个问题。”
“那新领导会直接参与日常研发,还是仅仅负责决策呢?”角落里有人低声问。
姜蕴宁抬头扫了一眼,语气平淡却清晰:“当然会参与——科研不仅仅是管理,技术和决策必须同步。大家的工作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只是多了一个负责指导和协调的人。”
她低头看了一眼旧怀表,又将怀表收起,说道:“时间到,会议正式开始。”
“关于‘旭日2号’的改造方案,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姜蕴宁继续说道,“明天新领导上任时,希望大家能直接敲定方案,加快项目进度。”
她环视一圈,语气坚定:“各自把关键数据和方案准备好,把可能的问题提前考虑清楚。今天务必高效讨论,确保明天上任时能够顺利交接。”
团队成员立刻进入状态,翻开资料、对比数据、做着记录。
出现在研究所大门的陈柏然,感觉自己像被赶着上架的鸭子。或者,他也完全有理由认为,徐良诚之所以急着把他调走,是为了给秦业腾位置——不然,又有什么必要这么匆忙?半天的交接时间而已,难怪前几天他还特意打电话关心秦业试炼的情况。
陈柏然先走进莫清文的办公室。
“莫所长。”
他和莫清文也算老相识了。毕竟都是在半导体领域混的,开会或者交流项目时常有交集。
“陈副所长?陈工?还是陈博?”莫清文打趣地问。
这次调任后,陈柏然成了“晨曦”项目的负责人,同时兼任华国光电设备研究所副所长。副所长的身份主要是为了方便协调研究所的资源和管理事务,而项目负责人身份则让他直接参与科研决策与技术推进。
这样一来,他既能主导“晨曦”项目的研发,也能在研究所层面推动政策落实和跨部门协调。对团队来说,日常科研的工作方式不会有太大变化,只是多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提供指导的管理者。
“陈工吧。”技术出身的人,这个称呼最实在。
“行,姜蕴宁还不知道空降的人是你。”莫清文笑笑,“你等一下直接去,还是我把她叫过来?”
陈柏然没有忽略莫清文眼里的兴奋,眼角微微上挑:“你这眼神,不太怀好意啊。她现在那么忙,我还是过去吧,顺便观察一下团队工作的情况。”
“姜蕴宁知道有新领导要来,却连是谁都不问,表情一点波动都没有。我现在就想知道,如果她知道是你,会是什么反应。”
陈柏然轻轻哼了一声,面无表情地假笑:“能有什么反应?叫一声‘陈工’,都算是非常热情了。”
莫清文想了一下,好像还真是这样。
“你的办公室已经准备好了,让助理带你过去吗?”
陈柏然摆摆手,淡淡道:“不用了,告诉我路线就行,我先直接去实验室看看情况。”
接着,他直接去实验室。
陈柏然站在门口,环顾四周,看到团队正全神贯注地工作,仪器的嗡鸣与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紧张而有序的节奏。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姜蕴宁身上,她站在操作台旁,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轻敲着键盘指令,偶尔低声与身旁的同事讨论数据和方案。
“姜工?”他走过去,低声叫了一声。
姜蕴宁抬头,看到陈柏然时微微愣了一下,“你怎么在这?”
随即她反应过来,“新领导?”
陈柏然点点头,“先出去说。”
姜蕴宁低声交待了一句,然后把手上的资料交给许念,跟着陈柏然走出实验室。
姜蕴宁的办公室里。
“没想到是你。”
刚才姜蕴宁那一瞬间的怔愣,算是对陈柏然空降成项目的最高负责人的最大反应了。
就……太平淡无味了。
哎,这丫头。
“我这次调入光刻机项目,主要负责整体管理和决策,包括项目方向、资源调配和关键决策。当然,我也会参加技术讨论,确保决策跟科研保持同步。你呢,是团队的技术核心,负责方案落地、技术推进和团队执行。”
“我们两人合作,优势互补,分工清晰,团队运作会更高效。”
“科技部调我过来的目的,其实跟当初在‘苍穹’项目一样——你专注技术,我处理其他事务。”
陈柏然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白,他是来协助和配合的。
至于关键决策,其实,每次都是姜蕴宁提出所有要求之后,陈柏然按着这些要求去决策,所以,陈柏然的角色更像是“执行型管理者”加上“协调者”,而姜蕴宁才是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的人。
也就是说,项目的技术方向、核心方案和具体实现,依然由姜蕴宁主导;陈柏然主要负责资源调配、对外协调以及确保团队按照计划高效运作。
换句话说,他的加入更多是为了让团队运作顺畅、决策执行到位,而不是来干涉科研本身。
“合作愉快,陈工!”
姜蕴宁微微一笑。
她突然对“晨曦”项目接下来的进度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