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项目正式进入第三阶段——
目标是在各种极端与边界工况下全面验证系统表现,揪出潜在风险并迅速修正。
这一阶段的结果,将直接决定项目能否平稳跨入产品化。
这是最后的冲锋,也是收官前最严苛的一次考验。
在这一阶段,战场也换了。
第一、二阶段主要在研发实验室完成,聚焦功能实现与性能调优;而第三阶段则转入高度仿真生产环境的洁净车间,设备已接近量产状态,测试更侧重稳定性和一致性,确保能满足真实生产需求。
而第三阶段来临,项目团队的角色和职责也随之转变。过去的控制系统开发者们脱下了“开发者”的标签,穿上洁净服,化身为严谨的测试工程师。
洁净车间内,空气中几乎没有尘埃,仿佛连呼吸都被过滤过。宽敞的空间被明亮而柔和的荧光灯均匀照亮,墙壁洁白如新,反射着细微的光泽。
厚重的玻璃窗外,是严密的空气净化系统,嗡嗡作响,持续不断地循环着干净的空气。
姜蕴宁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轻点触摸屏,指挥着一连串精密测试。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一跳一跳,显示着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运行状态。
“温度波动控制程序,调节温度至±2度范围,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她低声下达指令。
测试工程师孙卓越立刻调整系统,目光紧盯监测仪表:“温控模块响应正常,温度已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继续加载真空波动干扰,监控光束波长变化。”姜蕴宁吩咐。
数据分析师周启源迅速从另一个屏幕调出曲线图,眉头微皱:“光线波长出现短暂偏移,峰值偏差达到0.09纳米,异常点记录,稍后需要复查数据。”
设备维护工程师周强立刻走向光刻机主机,手持检测仪器细致检查。
“冷却管路轻微松动,正在加固中,预计两分钟内完成。”他沉稳地报告。
测试工程师蒋国雨则在旁边调试着程序:“容错模块已触发自动校正,备用光学路径待命。”
忽然,主控台发出刺耳警报,电源瞬间中断,整个系统进入应急模式。
“启动备用电源,准备重启流程!”姜蕴宁沉稳指挥。
所有人动作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协调而迅速。
维护工程师迅速启动备用电源,控制软件团队同步执行自动重启流程。
“系统恢复正常,良率监控稳定。”测试工程师松了口气。
“此次测试结果暂时正常,数据全部保存,后续详细分析由小周负责。”姜蕴宁总结道。
实验室像一艘在暴风雨里航行的船,风扇的轰鸣声和键盘的敲击声混成一片。
短短的一周过去了。
姜蕴宁盯着主屏幕,现在进行最后一组边界条件的测试。数据曲线猛地抖动,像心电图上的室颤。
“延迟超过 15 秒,重试队列堆积!”孙卓越的声音急促起来。
“重试队列堆积”,意味着系统中部分操作或请求因失败无法完成,不断被反复重试,导致等待处理的任务堆积如山,严重影响性能和稳定性。
姜蕴宁沉稳回应:“先尝试清理队列,如果无法缓解,就启动降级方案。”
她指的降级,是主动降低系统功能复杂度,暂时关闭或简化非核心模块,减轻系统压力,防止整个系统崩溃。
孙卓越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的重试任务数量依旧在攀升。
“小周,调低日志等级,减少非关键数据的写入压力,争取腾出资源处理队列!”
周启源立即响应,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舞动:“已调整,系统负载开始缓解。”
所有人松了一口气。
莫清文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脚步声在空旷的房间里清晰可闻。他时不时停下,握紧拳头,又慢慢放松,眼神里满是焦灼与期待。
今天进行的是新一代国产光刻机最后一组边界条件的测试,若一切顺利通过,意味着我们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发的光刻机。
“晨曦”项目进入第三阶段后,他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虽然他一直紧盯着测试进展,明白团队虽遇到不少挑战,但都顺利克服。可他依然无法放松,内心的紧张和担忧挥之不去,生怕再有任何差错发生。
这一路走来,真的太难了。
“不如去车间等结果吧?”莫清文心中犹豫不决。
正当他思索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纷乱的思绪。心跳猛然加速,手指微微颤抖着拿起电话。
莫清文按下接听键,声音略带沙哑:“我是莫清文。”
电话那头,姜蕴宁的声音平稳而坚定:“莫所,边界条件测试全部通过,设备运行稳定,系统表现符合预期,项目已具备量产条件。”
听到这个消息,莫清文愣住了,脑海里一时间难以置信。他用力掐了自己大腿一下,疼得龇牙咧嘴,仿佛要用痛感来确认这不是梦境。
电话那边沉默了几秒,姜蕴宁有些疑惑的声音传过来:“莫所?你还好吗?”
莫清文深吸一口气,终于稳住了情绪,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我……很好,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辛苦你们了,姜蕴宁,还有整个团队。”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轻微的笑意:“这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接下来我们会继续跟进量产准备,确保一切顺利。”
莫清文点了点头,虽然对方看不到他的动作,仍坚定地说道:“嗯,有任何需要,随时跟我说。”
挂断电话后,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眼眶湿润,泪水悄然滑落。
长久以来,作为华国自主光刻机项目的承载者,他肩负着无数期望与压力,此刻终于得以释放。
项目通过第三阶段边界条件测试后,团队的工作重心逐渐向量产和市场转型。
姜蕴宁带领的研发团队不仅负责系统性能的优化与问题解决,确保设备在量产环境中的稳定运行,还持续推动版本更新和设备升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与此同时,姜蕴宁从之前安排的归国人员中精选了两位完全符合要求且通过严格审核的成员,邀请他们加入“晨曦”团队。
鉴于他们仍处于为期半年的观察期,且暂时无法接触核心技术,这两人主要承担辅助研发支持、文档编写与标准化、数据分析与验证、非核心测试执行及项目管理与协调等工作。
姜蕴宁坚持透明管理,定期与他们沟通交流,确保任务清晰明确,帮助他们逐步融入核心团队,同时有效保障项目的稳定推进和核心机密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