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海滨公园,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许辰靠在观景台上,手机里正播放着辽宁舰出海训练的纪录片。屏幕中,银白色的钢铁巨舰划破湛蓝的海面,舰岛巍峨矗立,舰载机在甲板上灵活起降,舰炮与雷达系统闪烁着冷硬的光泽,解说员雄浑的声音传来:“辽宁舰,我国首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舰长304.5米,标准排水量5.5万吨,满载排水量6.75万吨,可搭载歼-15舰载战斗机、直-8预警直升机等各类舰载机,具备强大的远洋作战与护航能力,是守护我国海疆的‘海上长城’...”
许辰看得心潮澎湃,手指忍不住放大屏幕,仔细观察辽宁舰的细节——流线型的舰体设计、精密的甲板调度系统、高耸的舰岛雷达,每一处都彰显着现代军工的强大实力。他想起之前投射“现代路灯”让李世民打造“不夜长安”,投射“高产薯类”让朱元璋解决粮食危机,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让明朝的郑和看到这艘辽宁舰,他会是什么反应?”
郑和七下西洋,率领的宝船在当时已是世界顶尖,但与辽宁舰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许辰仿佛能想象到郑和看到钢铁巨舰时震惊的神情——那个一生致力于远洋航行、传播大明国威的航海家,若是知道后世有如此强大的舰船,肯定会激动得彻夜难眠,甚至会向朱棣请命,打造更强大的船队,探索更远的海域。
“这个投射绝对可行!”许辰立刻站直身体,打开系统界面,开始剪辑视频。他特意选取了辽宁舰出海、舰载机起降、舰员训练的片段,重点突出“钢铁巨舰”“无风自动(发动机驱动)”“远洋续航”等特点,还加入了现代航海地图,对比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与现代远洋航线,让明朝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辽宁舰的远航能力。
考虑到明朝人对“钢铁造船”“发动机”等概念不熟悉,许辰还在视频里加入了简单的科普解说(已提前设置为“时空适配语言”),将“航空母舰”称为“巨型远洋宝舰”,“发动机”称为“内驱力装置”,“舰载机”称为“可飞战鹰”,确保郑和与朱棣能理解视频核心信息,同时又不破坏画面的震撼感。
“系统,检测这段视频能否定向投射给明朝的郑和?最好是在他刚完成一次下西洋,正在南京船厂休整,与工匠讨论改进宝船的时候,这样他能立刻结合自己的航海经验,理解辽宁舰的优势,进而向朱棣提出改进船队的建议。”许辰语气急切,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调整着视频的细节。
【检测中...视频含“航海技术(巨型舰船、远洋能力)”核心元素,无敏感内容,符合投射标准。经时空匹配,当前为永乐十年,郑和刚结束第三次下西洋,正于南京龙江船厂督查宝船修缮,与造船总管、工匠讨论“如何提升宝船续航与载货量”,投射时机匹配度100%。是否启动定向投射?】
“启动!”许辰毫不犹豫地确认,“将视频画面调整为‘古色适配模式’,避免过于鲜艳的色彩让明朝人难以接受;解说语速放缓,重点词汇加重语气,确保信息传递清晰。”
【已完成画面与音频适配...投射启动中...锁定南京龙江船厂区域...时空信号稳定...投射成功!】
手机屏幕闪过一道柔和的蓝光,视频瞬间消失。许辰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郑和宝船扬帆远航的身影,也能想象到此刻南京船厂上空,那道巨大天幕带来的震撼场景。
***明朝,永乐十年,南京龙江船厂。
秋日的阳光洒在宽阔的船厂码头上,数十艘巨大的宝船停靠在岸边,工匠们正忙着修缮船体、更换桅杆,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木材与海水的混合气息。郑和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官服,腰间束着玉带,正站在一艘宝船的甲板上,与造船总管王景弘、资深工匠老刘讨论着宝船的改进方案。
“此次下西洋,我们的宝船虽能抵御风浪,但续航仍显不足,若遇到连续无风的天气,只能靠人力划桨,耽误行程。”郑和手指着船帆,眉头微蹙,“而且载货量也有局限,每次带的丝绸、瓷器虽多,却仍有百姓想要更多货物与海外交易,若是能造更大的船,就好了。”
王景弘叹了口气,接过话茬:“大人说得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已经是用最好的楠木打造,再大的话,木材承重、船体稳定性都是问题,工匠们试过几次,都没能成功。”
老工匠老刘也跟着点头,粗糙的双手抚摸着船板:“是啊,郑大人,不是我们不肯造,实在是技术有限。木材拼接处容易漏水,越大的船,越难保证密封性,而且没有足够大的桅杆与船帆,根本驱动不了。”
郑和沉默着,目光望向远方的江面——他一生热爱航海,渴望能带领船队去到更远的地方,将大明的国威传播到更多国家,可受制于船只技术,很多想法都难以实现。他正想开口再说些什么,突然,天空中亮起一道耀眼的蓝光,紧接着,一个巨大的光幕凭空出现在船厂上空,覆盖了整个码头区域。
正在忙碌的工匠们吓得纷纷停下手中的活,有的扔下工具跪倒在地,嘴里念叨着“天神显圣”“海神发怒”;有的则躲到船板后面,探着头好奇又敬畏地望向光幕。王景弘和老刘也脸色发白,下意识地挡在郑和身前,生怕天幕带来危险。
郑和却很快镇定下来——他曾在永乐五年见过一次“天幕显圣”,当时天幕预示了他第二次下西洋的平安,如今再次出现,想必是上天有重要信息要传递。他轻轻推开王景弘和老刘,迈步走到甲板边缘,抬头望向光幕,沉声道:“大家莫慌,此乃上天示警或赐福,安静观看便是。”
随着郑和的安抚,工匠们渐渐平静下来,纷纷抬头望向天幕。光幕中,首先出现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比他们下西洋时见过的印度洋还要辽阔。接着,一艘银白色的“巨型远洋宝舰”(辽宁舰)缓缓驶入画面,舰体庞大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比他们最大的宝船还要大上十倍不止,舰岛高耸,甲板平整宽阔,在海面上航行时稳如平地,丝毫不受风浪影响。
“这...这是什么船?”王景弘看得目瞪口呆,声音颤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船?还是银白色的,难道是用金属做的?”
老刘也瞪大了眼睛,手指着光幕里的辽宁舰,嘴唇哆嗦着:“金属造船?那得多重啊!怎么可能浮在水上?还能走得这么稳?”
郑和没有说话,只是眼睛死死盯着光幕,心脏剧烈跳动——他从事航海数十年,见过无数船只,却从未见过如此宏伟、如此先进的舰船。光幕里的“巨型宝舰”没有风帆,却能在海上快速航行,显然是有“内驱力装置”驱动,这正是他一直渴望的“无风也能行船”的技术!
光幕里的画面继续变化,镜头拉近,展示出辽宁舰的甲板细节:身着蓝色制服的“舰员”(解说中称为“船员”)在甲板上有序忙碌,一架“可飞战鹰”(歼-15舰载机)从甲板上滑行起飞,直冲云霄,紧接着又有一架“战鹰”平稳降落,甲板上的“阻拦索”(解说中称为“制动绳”)瞬间将其拉住,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慌乱。
解说员的声音(已转化为明朝官话,语速放缓)响起:“此乃‘巨型远洋宝舰’,以精铁打造,长三百余尺,宽六十余尺,无需风帆,以内驱力装置驱动,可连续航行万里而不歇;甲板可载‘可飞战鹰’,能探查远方敌情,守护舰船安全;舰上有‘望远装置’(雷达),可提前察觉百里外的风浪与船只,航行安全无虞。”
“无需风帆?连续航行万里?”郑和猛地攥紧拳头,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上天竟有如此神船!若是我大明能造出这样的船,何愁不能抵达更远的西洋?何愁不能让更多国家知晓大明的强盛?”
王景弘和老刘也彻底被震撼了,老刘喃喃自语:“精铁造船、内驱力装置、可飞战鹰...这些技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啊!要是能学到一星半点,我们的宝船就能大大改进了。”
光幕里的画面还在继续,展示了辽宁舰在远洋航行中遭遇风浪的场景——巨大的海浪拍打在舰体上,却丝毫撼动不了这艘钢铁巨舰,舰体依旧平稳前行,舰员们在甲板上从容应对,没有一丝慌乱。解说员的声音再次响起:“此舰可抵御十级风浪,无论狂风暴雨,皆能平稳航行,是真正的‘海上堡垒’。”
郑和看到这里,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快步走下宝船,对身边的随从下令:“快!备马!我要立刻进宫面见陛下!将天幕中‘巨型远洋宝舰’的情况详细禀报,请求陛下拨款扩建船厂,召集全国最好的工匠,仿制此舰的技术!”
“是!”随从不敢耽搁,立刻去牵马。
王景弘连忙跟上郑和,说道:“大人,仿制此舰难度极大,我们连精铁造船的方法都没有,要不要先召集工匠们研究一下天幕里的细节,再向陛下禀报?”
郑和摇摇头,脚步不停:“此事刻不容缓!天幕显圣,正是上天赐予我大明的机会,若是拖延,恐错失良机。陛下一向支持远洋航海,只要我将此舰的优势说清楚,陛下必定会同意!”
老刘也连忙说道:“郑大人说得对!我们可以先从改进宝船的‘内驱力’和‘稳定性’入手,天幕里的细节很清晰,我们能看到舰体的结构、甲板的布局,只要仔细研究,定能有所收获!”
郑和点了点头,翻身上马,对王景弘和老刘嘱咐道:“你们立刻组织工匠,记录天幕里‘巨型宝舰’的所有细节,尤其是舰体结构、内驱力装置的位置、可飞战鹰的形态,一丝一毫都不能遗漏!我进宫面见陛下,争取早日启动仿制工程!”
说完,郑和双腿一夹马腹,骏马嘶鸣一声,朝着皇宫的方向疾驰而去。码头上的工匠们还在围着天幕观看,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兴奋与期待——他们知道,天幕带来的“神船”技术,必将改变大明的航海事业,也必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紫禁城,乾清宫。
朱棣正坐在龙椅上,翻看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带回的奏折,脸上满是欣慰——郑和此次下西洋,不仅带回了西洋各国的朝贡礼品,还与十几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极大地提升了大明的威望。他放下奏折,对身边的太监说:“传朕旨意,赏郑和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表彰他此次下西洋的功绩。”
“遵旨!”太监刚要退下,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侍卫进来禀报:“陛下,郑和大人有急事求见,说有‘上天赐予的航海重宝’要向陛下禀报,此刻已在殿外等候。”
“上天赐予的航海重宝?”朱棣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郑和刚回来没几天,又有急事?宣他进来!”
郑和快步走进乾清宫,躬身行礼:“臣郑和,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朱棣摆摆手,好奇地问道,“你说的‘上天赐予的航海重宝’是什么?快给朕说说。”
郑和站起身,激动地将在龙江船厂看到的天幕场景一五一十地禀报:“陛下,方才臣在龙江船厂督查宝船修缮,天空突然出现天幕,降下‘巨型远洋宝舰’的景象!此舰以精铁打造,长三百余尺,无需风帆,以内驱力装置驱动,可连续航行万里,抵御十级风浪,还能搭载‘可飞战鹰’探查敌情,实为千古未有的神船!”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辽宁舰的大小与形态,将“内驱力”“可飞战鹰”“望远装置”等关键信息详细说明,最后说道:“陛下,若是我大明能仿制此舰的技术,改进我们的宝船,不仅能让下西洋的航程更远、更安全,还能让更多西洋国家臣服于大明,彰显我大明天朝上国的威严!臣恳请陛下拨款扩建船厂,召集全国工匠,研究天幕中的技术,打造大明的‘巨型远洋宝舰’!”
朱棣听得眼睛越来越亮,他本就有“威加四海”的雄心,郑和的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猛地站起身,走到郑和面前,急切地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那‘巨型宝舰’真能连续航行万里,抵御十级风浪?”
“臣句句属实!”郑和坚定地说道,“船厂的工匠们都亲眼所见,天幕中的景象清晰无比,绝非虚幻!臣已让王景弘和老刘组织工匠记录细节,只要陛下同意,我们立刻就能启动研究!”
朱棣沉吟片刻,目光变得坚定:“好!朕准了!传朕旨意:第一,拨款五百万两白银,扩建龙江船厂,增建船坞与炼铁炉,确保能打造大型舰船;第二,召集全国最好的造船工匠、铁匠、木匠,齐聚南京,由郑和统一调度,研究天幕中的‘巨型宝舰’技术;第三,命工部、兵部全力配合,提供所需的材料与人力,不得有误!”
“臣遵旨!”郑和大喜过望,再次躬身行礼,“谢陛下!臣定不辱使命,早日为大明打造出‘巨型远洋宝舰’!”
“朕相信你!”朱棣拍了拍郑和的肩膀,“你七下西洋,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这次若能成功仿制‘神船’技术,你的功绩必将名垂青史!”
接下来的几个月,龙江船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在郑和的带领下,工匠们根据天幕中记录的细节,开始研究“精铁造船”技术——他们先用小型铁船试验,解决了铁船浮力与密封性的问题;接着模仿辽宁舰的“内驱力装置”,尝试用“蒸汽机原理”(天幕中隐晦提示的基础原理)打造动力系统;同时,还根据“可飞战鹰”的形态,研究“滑翔翼”,用于探查远方敌情。
虽然仿制辽宁舰的难度极大,短期内无法造出一模一样的“巨型宝舰”,但工匠们在“宝船改进”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用“铁皮包裹木船”的方式提升船体强度,借鉴辽宁舰的甲板布局优化载货空间,还打造了“简易风力驱动装置”,让宝船在无风时也能缓慢航行。
永乐十一年,郑和率领改进后的宝船开启第四次下西洋。此次的宝船不仅续航提升了三成,载货量增加了五成,还配备了“滑翔翼探查兵”与“简易望远装置”,航行安全与效率大大提升。船队成功抵达了东非的麻林国(今肯尼亚),是此前从未抵达过的海域,麻林国国王听闻大明的强盛,亲自率领使团随郑和回访,向朱棣献上“麒麟”(长颈鹿),一时成为京城的佳话。
消息传回南京,朱棣龙颜大悦,下令重赏郑和与工匠们,还特意下旨:“今后每年拨款一百万两白银,用于研究天幕中的航海技术,务必让大明的舰船领先于世界!”
***现代,许辰的家里。
许辰正坐在电脑前,翻看着系统里的“明朝宝船改进进展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龙江船厂的研究成果:铁皮木船的浮力测试数据、简易蒸汽机的试验情况、滑翔翼的探查范围,以及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航线与成果,最后还提到“朱棣计划在五年内打造出‘大明版巨型宝舰’,开启更远的远洋航行”。
突然,系统提示音接连响起:
【检测到郑和推动明朝宝船技术改进,续航与载货量显着提升,第四次下西洋抵达东非,大明威望大增,信仰值+!】
【检测到朱棣拨款扩建船厂、召集全国工匠研究航海技术,推动明朝航海事业发展,工部、兵部及工匠满意度极高,信仰值+!】
【累计信仰值达标,奖励“辽宁舰迷你模型套装”!内含1:300比例辽宁舰模型、舰载机模型、航海地图,可模拟舰载机起降与远洋航行,细节还原度90%,兼具收藏与科普价值。】
许辰眼睛一亮,立刻从系统背包里取出“辽宁舰迷你模型套装”——模型主体是银白色的辽宁舰,舰体上的雷达、舰炮、舰载机起降点清晰可见,甚至连甲板上的“阻拦索”都做得栩栩如生;舰载机模型包括歼-15、直-8等,可灵活拆卸与安装;附带的航海地图上标注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与现代远洋航线,对比鲜明。
“太精致了!”许辰忍不住赞叹,他将舰载机模型放在甲板上,模拟起降场景,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郑和宝船扬帆远航,也能看到现代辽宁舰守护海疆的身影,两种跨越时空的航海力量在此刻交汇,让人热血沸腾。
他掏出手机,对着辽宁舰模型与航海地图拍了张照片,配文:“一条辽宁舰出海的视频,直接点燃了郑和的‘远洋梦’!朱棣拨款五百万两扩建船厂,工匠们攻关精铁造船技术,改进后的宝船直接开到了东非,大明的航海版图再扩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