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推敲、模型测试和细节调整,第一架按照刘远洋全新设计的“曲辕犁”实物,终于在刘根生精益求精的打造下,宣告完成。
这架犁与刘家坳常见的直辕犁截然不同。辕木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富有弹性的弧度,犁梢更长,底部加装了一个可以调节角度的木质犁评,犁铧与犁壁的角度也经过了精心计算。整体看起来,线条更加优美,结构也似乎更合理。
刘根生抚摸着光滑的犁身,如同抚摸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眼中既有成就感,也有一丝忐忑:“远洋,这……真能成吗?”
刘远洋心中也并无十足把握,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差距。但他知道,必须迈出这一步。“能不能成,试过才知道。根生哥,咱们去地里。”
他们选择了一块土质中等、较为平整的田地作为试验场。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好奇的村民,包括族长刘永年、族老刘永谦(派了刘文柏为代表),甚至一些半信半疑的老农,都围拢了过来,想看看刘远洋这“折腾”了许久的新玩意儿,到底有何不同。
刘远洋请来了村里经验最丰富、也是对新生事物最抱有开放态度的老把式刘老憨来操作。套上耕牛,刘老憨扶着崭新的曲辕犁,显得有些不太适应。
“老憨叔,放松,就像平常一样。”刘远洋在一旁鼓励道。
刘老憨深吸一口气,吆喝一声,催动了耕牛。
起初几步,似乎与旧犁并无太大区别。但很快,刘老憨的脸上就露出了惊异的神色。他感觉到手中的力道发生了变化!扶着犁梢的手臂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死死用力与耕牛的拉力对抗,变得轻松了许多!更让他惊讶的是,通过轻轻扳动那个小小的犁评,犁头入土的深浅竟然可以如此轻易地调节!
他试着让犁铧吃土更深一些,手臂感受到的阻力增加并不明显;他又调浅一些,犁身依旧稳定,没有出现旧犁那种容易飘忽不稳的情况。转弯时,由于辕木的弯曲降低了重心,也显得格外顺滑省力。
一圈,两圈……刘老憨越用越顺手,脸上的惊异逐渐变成了惊喜和兴奋。他忍不住大声道:“好家伙!这犁……这犁神了!轻省!太好使了!你看这犁出来的沟,又直又匀实!”
围观的村民们看得真切,刘老憨操作起来确实比平时显得轻松,那犁在地里行走的姿态也异常平稳。一些老农忍不住凑上前,仔细查看犁过的土地,又用手掂量着新犁的不同部位,啧啧称奇。
“好像……是真的省劲啊!”
“你看老憨叔,额头都没咋冒汗!”
“这犁沟是漂亮!深浅都一样!”
族长刘永年看着在地里顺畅行走的新犁,又看了看身边神色平静但眼神发亮的刘远洋,捻着胡须,微微颔首。他虽不精通农事,但也看得出这新犁确实有其不凡之处。
刘文柏则低声对身边的族人道:“此子,竟于工巧之道,亦有天分。”
一场实地试验,胜过千言万语。新犁展现出的省力、稳定和易操控性,征服了大多数围观者的心。尤其是那些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他们最能体会到这其中蕴含的价值——这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和体力下,他们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或者以更轻松的状态完成原有的劳作!
“远洋!这犁……这犁能不能也给俺们打一架?”一个老农忍不住激动地喊道。
“是啊是啊!这玩意儿太好了!多少钱?俺也想换!”
需求的声音瞬间响起,充满了渴望。
刘远洋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知道,他成功了!这不仅是一件新农具的成功,更证明了他依靠现代知识和踏实努力,能够在这个世界创造出真正有价值、能改善民生的东西!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朗声道:“诸位叔伯乡亲,这新犁尚是初版,还需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完善。大家若信得过,可稍待些时日,待我与根生哥再细细改进,确保稳妥后,定当尽力为乡亲们制作!”
他没有被眼前的热情冲昏头脑,深知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才是长久之计。
“好!我们等你信儿!”村民们纷纷应和,看着那架新犁的目光,充满了热切。
新犁初试,大获成功。
刘远洋知道,一条新的、或许比木炭更加广阔和坚实的道路,已经在他面前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