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字可不是随便排的,苏蕙用了五种颜色区分,红色写相思,黄色写回忆,蓝色写委屈,绿色写期盼,紫色写叮嘱。
更绝的是,不管你从哪个字开始读,正着读、倒着读,横着读、斜着读,绕着圈读,都能连成一首诗。
比如从中间的“心”字开始,顺时针读:
“心心心兮心相印,情情情兮情难尽”;
倒着读就成了“尽难情兮情情情,印相心兮心心心”,意思相通,韵味却不同。
再比如角落里的“松”字,横着读是“雕松真可质,忠节信陵华”,说自己像松柏一样忠贞;
竖着读又成了“华陵信节忠,质可真松雕”,把心意倒过来再说一遍,更显恳切。
苏蕙给这幅图取名“璇玑图”。
“璇玑”本是天上的北斗星,古人认为它能指引方向,苏蕙是想告诉窦滔:
你就是我的北斗,不管你在哪里,我的心都跟着你。
她把图交给一个可靠的老仆,千叮咛万嘱咐:
“一定要亲手交到大人手里,让他仔细看。”
五、破镜重圆:一幅图挽回一段情?_?
窦滔在安南收到《璇玑图》时,正在和赵阳台饮酒作乐。
他展开锦缎,起初没当回事,觉得不过是苏蕙又在“炫耀”才华。
可看着看着,他愣住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像苏蕙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他认出了他们初见时的池塘———
“池边柳色新,月下人影双”;
想起了新婚夜的誓言———
“三生石上约,一世共枕眠”;
甚至读到了苏蕙的委屈———
“独守空闺里,泪落沾衣衫”。
他越读越心惊,越读越愧疚,摸着锦缎上细密的针脚,仿佛看到苏蕙熬夜织布的样子。
赵阳台在一旁看着,想凑过去看,窦滔却猛地把锦缎收起来,对她说:
“你收拾东西,明天回关中老家去吧。”
赵阳台哭着不肯走,窦滔却第一次对她发了火:
“我对不起苏蕙,不能再错下去了。”
第二天,窦滔就派人把赵阳台送走了。
他亲自写了封信给苏蕙,字里行间全是歉意,说自己“有眼无珠,辜负深情”,还说马上就派人去接她。
当苏蕙再次见到窦滔时,他站在门口,手里捧着那幅《璇玑图》,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苏蕙看着他憔悴的脸,心里的气早就消了,眼泪掉了下来:
“你还知道回来?”
窦滔上前一步,紧紧抱住她:
“有你这图在,我怎么敢不回?”
从此,两人再没分开过。
窦滔后来官至辅国将军,却再没纳过妾;
苏蕙则继续研究回文诗,夫妻俩时常一起琢磨《璇玑图》里的新读法。
据说他们晚年时,还能从图里读出新的诗来,每一首都藏着年轻时的回忆。
六、千古绝唱:从武则天作序到现代的“解谜游戏”?
《璇玑图》的传奇,并没有随着苏蕙的去世而结束。
这幅图在世间流传,成了文人墨客追捧的“解谜手册”。
到了唐代,武则天偶然得到《璇玑图》,一看就着了迷。
她召集大臣一起解读,最后亲自为图作序,说这840个字“才情之妙,超今冠古”,还算出能从中读出200多首诗。
她在序里感叹:
“苏蕙之才,不让男子,此图之妙,堪称一绝。”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解读《璇玑图》的本事越来越高。
宋代文人李公麟、明代学者康万民都专门研究过,从图里读出的诗也越来越多。
到了清代,有人统计出7958首,每一首都韵律和谐、意境完整。
现代科技发达后,有人用电脑分析《璇玑图》,发现如果打破字数限制,竟能从中解读出十余万首诗。
这哪里是一幅图,简直是一座“诗歌宝库”!
如今,《璇玑图》的复制品藏在博物馆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依然在诉说着一个女子的才华与深情。
苏蕙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为挽回丈夫所做的“情书”,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她用841个字,证明了女子的才情可以有多耀眼;
用一幅图,告诉世人爱情里的误会,终究能被真心化解。
正如她在《璇玑图》里藏的那句诗:
“情丝织就同心结,万转千回总不离。”
这或许就是苏蕙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才华与真情,永远值得被铭记。”
七玥:就像看了一部言情剧那么刺激。不过苏慧的才华值得肯定,她丈夫多少还是有点渣男的潜质。。???
我愿称之为:
《璇玑织心:苏蕙与她绣满爱恨的回文诗卷》
《锁窗朱户里的璇玑手:苏蕙用文字织就的千年传奇》
《回文织锦断情肠:苏蕙的爱恨都藏在八寸锦帕里》
《锦帕里的人生:苏蕙用294字写尽一生悲欢》
哈哈哈我也会标题党了(?ˉ??ˉ??)
苏蕙的《璇玑图》及她本人,从古代到现代始终是文化讨论的焦点,不同时代的评价既体现了对其才情的认可,也折射出不同的视角与解读:
一起来看看吧~●)o(●
一、历史上对《璇玑图》的评价
《璇玑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回文诗杰作,其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历来被文人推崇:
1. 结构奇绝,技艺叹服
唐代武则天在《璇玑图序》中盛赞其“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称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首次系统肯定了其艺术价值。
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收录其故事,强调其“文彩绚烂,宛转循环,自成文章”,认为其“机巧之极,古今罕有”。
2. 情感与文字的融合
明清文人多从“情”与“智”的结合角度评价,如清代李渔在《笠翁偶集》中称:
“《璇玑图》非止文字之奇,更在以锦帕寄怨,以回文诉情,一字可藏百意,一句能含千情,是情与智的巅峰碰撞。”
3. 文化符号意义
它被视为女性智慧的象征,清代方志中常将其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并提,称“二才女以文诉情,一以声,一以形,皆成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