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年,28岁的王阳明终于成为进士,开启仕途,当上刑部主事,查案、看卷宗,时不时还能出差旅游~
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也就是拜佛。
他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注释,自号为“阳明子”,这也是王阳明这个名字的由来。
有一次出差进寺庙,他琢磨出“人性永远泯灭不了”的理儿,这思想放在哪朝哪代都适用~
“人性”这东西本就复杂多年,既像无形的规则约束着人类行为,又因个体差异而难以被单一标准定义~
正如后人对王阳明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封他为“圣人”,认为其“心学思想”直接争取指导意义;
也有人质疑这些理论不过是大道理,难以应用于现实,但正是这种众说纷纭,反而印证了王阳明的观点:
人性与世界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
初入官场的顺遂并未让王阳明耽于安逸,工作之余,他依旧保持着苦读的习惯,常常挑灯夜战,沉浸在 理学 五经 先秦两汉典籍 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与阅历的增长,他心中“成圣”的志向愈发坚定~
为了践行传道解惑的理想,他开始主动与京城的文人雅士交流切磋,在思想的碰撞中,王阳明结识的人生知己湛若水,作为大儒陈宪章的高徒,湛若水同样学识渊博,志趣高远,两人一见如故,时常一同探讨学问,畅谈理想~
在京城学界掀起不小的波澜~
尽管他们的行为也招致一些非议,但彼此间的惺惺相惜,让这段时光成为王阳明人生中难得的惬意岁月~
正当王阳明与湛若水在京城的学术天地中遨游时,命运的骤雨却不期而至……
明孝宗驾崩后,武宗即位,宦官刘瑾趁机把持朝政,大肆铲除异己。
三十五岁的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触怒刘瑾。
先是被杖责四十大板,投入牢狱,后又被贬谪至偏远的贵州龙场,这场灾祸,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连父亲也受牵连,家族蒙尘~-_-#
赴任途中刘瑾派出的杀手穷追不舍,生死关头,王阳明急中生智,佯装跳河自尽,才得以死里逃生~
常人或许就此一蹶不振,但他却在绝境中重拾斗志,毅然踏上前往龙场的道路~
临行前,他挥毫写下?《泛海》一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诗句间尽显豁达,将眼前的艰难险阻视作天际浮云,从容坦荡~
抵达龙场后,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
这里地处深山,荒无人烟,毒虫横行,缺衣少食,作为戴罪之身,王阳明连安身之所都没有~
但正是在这一般绝境中,他反而沉静下来,他在山洞中亲手砌起石棺,每日躺卧其中冥想~( ˙-˙ )
寂静的山林,疲惫的身躯,却让他的精神愈发清明,历经官场的残酷打压,生死边缘的挣扎,王阳明终于放下了对功名的执着,抛开了世俗的纷扰,在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中,他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悟出与程朱理学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史称“龙场悟道”。”←_←
历史名场面Y(^_^)Y
“他悟出了什么呢?←_←
简单来说,他觉得人性本足,至善靠本心,不受外界限。
我们的情绪源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他的“心学”可以让在前进路上的我们,减少内耗~
平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总会美化自己没走过的那条路,这其实讲的就是“遗憾”!(??v_v??:)
但现在看来,遗憾是常态,人生就是一次享受过程的过程,无论当初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
我们无法跳出时间,越过阅历,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当时的自己,就算时间重来一次,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跟随本心出发,抛弃不必要的内耗情绪,达到人人皆可成圣!
这是王阳明经过切身体验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悟道后的王阳明在龙场办的龙岗书院,一边流放一边讲学,思想传的老远~
往后他仕途开始逆袭~
1516年当上督察院左佥都御使,负责剿匪,他招民兵,用十家牌法,发展双面间谍,一年就平定了南赣匪患。
现在很多人提起王阳明,总觉得他是一介书生,殊不知他在兵法上同样造诣深厚~
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时,王阳明一纸檄文,宣称以调集全国大军即将合围南昌,朱晨濠果然被唬住,迟迟不敢发兵,直到7月才察觉虚实,可这时,王阳明早已做好万全准备,他迅速招兵买马,仅用10天时间就攻破城池,生擒宁王。
这份出色的战绩反而惹来麻烦,当时明武宗本想亲自出征,借此树立威严,王阳明却抢先平定叛乱,让皇帝大为不满~
?(`?′)?
身边的宦官武将为讨好武宗,甚至提出让王阳明放了宁王,等皇帝来了再抓一次,王阳明哪肯做这种荒唐事,他连夜将宁王押送给太监张永,自己称病躲到西湖净慈寺,这一举动彻底得罪了武宗和他的亲信~
虽然王阳明最终逃过一劫,但他的弟子却因此蒙冤入狱,不幸身亡~
这场风波后,王阳明专注教学,提出“致良知”与“四句教”等重要思想~
即便未获朝廷重用,他仍一心传道解惑,将“心学”发扬光大~
直至广西思恩田州发生叛乱,朝廷再次启用王阳明平乱,启程前夜弟子就“四句教”求教,他于庭院天泉桥旁悉心解答,史称“天泉正道“。? (??3(???c)
“这又是历史名场面对叭~”
七玥嘟嘟囔囔。
“此次评判王阳明进献军事智慧,未动一兵一卒便招降叛军,以神武不杀之策平息事端,返程途中,他发现困扰朝廷百余年的断藤峡,八寨匪患,果断出兵,仅率3000余人,用时不到三月,便一举荡平匪巢,彻底根除这一心腹大患~
接连征战耗尽了王阳明的心力,此时的他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病痛如影随形,日益沉重,他等不及朝廷的批复,毅然决定乘船返乡~
1529年1月9日,行至南安青田,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溃烂的病痛折磨着他…
临终之际,他将嫡子唤至身旁,留下一句“吾去矣”~
学生含泪询问遗言,他淡然吐出八个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就像他在中秋一诗所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