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峪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云霞关头顶。
关内的备战气氛几乎凝成实质,空气中弥漫着铁锈、汗水与草药混合的独特气味。士兵们沉默地检查着弓弩箭矢,搬运着滚木礌石,工兵营叮当作响,日夜赶制着苏芷设计的、结构相对简单的鼓风机和用于投掷湿沙土的大型抛竿。
江蓠的压力最大。他不仅要统筹防务,应对可能随时发起的攻击,更要判断北狄在野狼峪的真实意图和进度。
斥候的回报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令人不安:北狄在峪口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鬼哭木的砍伐量极大,堆积如山,那些“衣着不同者”活动的迹象也愈发明显。
苏芷则几乎将自己钉在了实验室和凌霜的病榻前。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她深知,若北狄真的利用地形大规模释放毒烟,现有的湿布面罩和甘草汤恐怕难以完全抵挡。唯一的希望,似乎就寄托在那罐闪烁着微弱荧光的毒壤培养物上。
她加快了实验步伐。既然这些微生物能在蚀灵毒环境中生存,甚至可能以其为食,那么它们是否能够分解、转化毒素?她设计了一个更为精巧的试验。
她取来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气纱囊。一个纱囊里装入少量普通泥沙作为对照,另一个则装入等量的、富含荧光微生物的毒壤培养物。
然后,她将这两个纱囊,分别悬挂在两个密封的琉璃罐中(这是她能找到的最透明的容器),每个琉璃罐底部都放置了一小片浸润了高浓度蚀灵毒紫色酒液的滤纸,让毒素在罐内缓慢挥发。
装置完成后,她将两个琉璃罐并排放在光线恒定的暗处,每日定时观察记录。
第一天,两个罐内无明显变化,滤纸上的紫色依旧妖艳。
第二天,对照罐内,用来检测空气毒性而放置的一只小飞蛾开始躁动不安。
而装有微生物纱囊的罐内,飞蛾虽也略显焦躁,但程度稍轻。
第三天,对照罐内的飞蛾彻底死亡,跌落罐底。
而另一个罐内的飞蛾虽然行动迟缓,却依旧活着!
更让苏芷心跳加速的是,她注意到,装有微生物纱囊的那个琉璃罐内壁,似乎凝结了极其微小的、需要特定角度才能看到的、更为密集的荧光水珠!
“它们在生长!它们在……消耗毒素!”苏芷几乎要欢呼出声。
这个实验虽然简陋,但结果指向性极其明确——这些荧光微生物,确实具备吸收、转化空气中蚀灵毒的能力!
她立刻重复了实验,结果一致。
希望之火,终于在这绝望的迷雾中,燃起了清晰而坚定的火苗。
然而,如何将这一发现应用于实战,仍是巨大难题。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时间,如何大规模制备?如何让它们在战场上有效发挥作用?直接抛洒培养液?效率太低,且微生物在开放环境中存活率难以保证。
就在苏芷苦苦思索应用之法时,凌霜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在苏芷日复一日的精心调理和低声倾诉中,在参附汤和针灸的持续作用下,凌霜的生命力终于战胜了侵蚀脏腑的余毒。
这天清晨,当苏芷照例为她擦拭手臂时,她的睫毛剧烈颤动了几下,然后,缓缓地、艰难地睁开了眼睛。
那双眸子初时迷茫、涣散,聚焦了好一会儿,才落在苏芷布满血丝却充满惊喜的脸上。
“苏……芷……”她的声音干涩沙哑,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凌霜!你醒了!”苏芷强压下激动,立刻取来温水,用棉签蘸湿,小心地滋润她的嘴唇,“别急,慢慢来,你昏迷很久了,身体还很虚弱。”
凌霜眨了眨眼,似乎是在回忆,眉宇间掠过一丝痛苦之色,显然是记起了昏迷前中毒和施展“毒髓相引”的惊险过程。
她缓了好一会儿,才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微弱,却清晰了一些:“毒……怎么样了?”
苏芷握住她冰凉的手,将这几日的情况,包括北狄退守野狼峪、砍伐鬼哭木、自己发现荧光微生物以及初步验证其解毒能力的事情,言简意赅地告诉了她。
当听到“荧光微生物”、“吸收毒素”时,凌霜的眼中骤然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仿佛回光返照般,语气都急促了些:“伴……生菌!是……蚀灵伴生菌!”
“伴生菌?”苏芷精神一振,“凌霜,你知道这东西?”
凌霜艰难地点头,呼吸有些急促:“药王谷……秘典……残卷……提过……蚀灵毒至阴至邪……然物极必反……其肆虐之地……偶有微光菌群……可蚀毒自养……谓之……蚀灵伴生菌……紫玉芝……亦赖其存……”
断断续续的话语,却如同惊雷般在苏芷脑海中炸响!
一切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蚀灵毒、荧光微生物(蚀灵伴生菌)、紫玉芝,三者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共生链条!
蚀灵毒创造极端环境,伴生菌在其中繁衍并可能转化毒素,而紫玉芝则依靠这些伴生菌提供特殊的养分或环境得以生长!“取其髓”,很可能指的就是利用这些伴生菌,或者紫玉芝依赖伴生菌而形成的特殊药用部分!
“古籍……可有载……如何利用此菌?”苏芷急切地问。
凌霜疲惫地闭上眼睛,缓了缓,才继续道:“记载……残缺……只言……‘菌髓制引,可化毒瘴’……‘引’为何物……如何制……未载……”
“菌髓制引,可化毒瘴……”苏芷反复咀嚼着这八个字。
制引?是制作引子?引导什么?化解毒瘴……是指大规模的气态毒素吗?
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在她脑中成型。既然这些伴生菌能吸收转化空气中的毒素,那么,如果将它们大规模培养,然后以一种方式“播撒”到空气中,是否就能主动中和、净化北狄释放的毒烟?
“我明白了……”苏芷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需要制作一种‘菌引’,不是内服的药引,而是用于净化空气的‘引子’!”
她立刻行动了起来。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大规模培养的问题。
单纯用毒壤和稀薄营养液效率太低。她尝试将伴生菌接种到各种培养基上,发现它们在一些谷物(如小米、麦麸)发酵后的基底上生长良好,尤其是在添加了微量蚀灵毒和特定矿物质(取自关内盐碱地的一种硝土)后,荧光强度显着增加,菌群生物量也大大提升。
接着是“制引”的形态。粉末?不易播撒,且容易被风吹散。
液体?泼洒范围有限。她想起了之前制作防毒面罩时用的吸附材料——木炭粉和多孔陶粒。能否将培养好的菌群,负载在这些多孔材料上?
她将扩繁好的、荧光强烈的伴生菌培养液,与精心煅烧研磨过的木炭粉、以及烧制过的多孔陶粒混合,保持一定的湿度,封装在透气的棉布袋中。制成了一代“菌引”。
她再次使用琉璃罐试验。在一个充满蚀灵毒挥发气的密封罐中,放入一包“菌引”。
仅仅过了半日,罐内那只作为生物检测的飞蛾,就不再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活动趋于正常!
而拆开棉布袋检查,里面的木炭粉和陶粒上,荧光斑点明显增多!
成功了!至少在小规模模拟试验中成功了!
苏芷激动地将结果告知了江蓠和刚刚苏醒、精神稍好的凌霜。
江蓠看着那包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乌黑的“菌引”,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但苏芷一次次用事实建立的威信,让他选择了相信。“此物……真能化解毒烟?”
“小范围试验可行。但实际战场环境复杂,风向、浓度、持续时间都是变数。我们需要实战检验,也需要大规模制备。”
苏芷冷静地分析。
“制备需要什么?关内资源,任你调配!”江蓠毫不犹豫。
“需要大量木炭粉、多孔陶粒、谷物,以及一个相对洁净、能控制湿度的培养场所。
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苏芷列出了需求。
“时间……”江蓠望向野狼峪的方向,目光深邃,“北狄不会给我们太多时间。
我会尽量为你争取。
忠戟,全力配合苏姑娘,所需物资,优先保障!工兵营分出一队人手,听从苏姑娘调遣,搭建培养工棚!”
云霞关这台战争机器,一部分继续紧锣密鼓地备战,另一部分,则开始围绕苏芷的“菌引”计划高速运转起来。
希望的微光已经点燃,但能否驱散即将到来的毒瘴阴云,仍需与时间赛跑。
每个人都清楚,下一场战斗,将不再是单纯的刀光剑影,而是一场更为诡异的、关乎呼吸的生死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