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内,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炉火似乎也无法驱散从西北方随着信号一同涌入的寒意。
李明双眼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的巅峰状态,手指在终端光幕上飞快划动,调出了一幅经过复杂算法增强后的区域地图。一个不断微调闪烁的光点,清晰地标注在距离磐石基地西北方向约八十公里处,一个旧时代标识为“河谷镇”附近的山地区域。
“就是这里!误差半径已经缩小到五公里以内!”李明的语气带着破解谜题的激动,但随即又染上一丝凝重,“信号增强的那一点七秒,不仅提供了更精确的坐标,还…附带了一段极其简短的、未加密的信息流。”
“什么信息?”陈远的声音平稳,目光紧锁着那个闪烁的光点。
李明操作了几下,一段由简单符号和断续音频构成的记录被播放出来。音频是某种合成音,毫无波澜,重复着一个简短的音节组合,听起来像是“塔…楼…”。而符号则更像一个简笔画——一座高耸的、顶端有微弱光点闪烁的塔状结构,其基座下方,勾勒着几道代表山峦的波浪线。
“塔楼…确认了。”苏婉儿轻声道。对方不仅回应了他们的探测,甚至主动表明了身份。这种坦率,反而更让人捉摸不透。
“信号增强的源头分析呢?”陈远追问。
“无法精确判定,但能量特征与之前捕获的‘清道夫’残骸信号完全不同,更加稳定、内敛。而且…”李明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根据信号衰减模型反推,这次增强更像是一种…‘主动广播’,而非设备本身的能量溢出。对方是故意让我们捕捉到的。”
主动暴露坐标,主动表明身份。
这不再是沉默的观察和评估,而是变成了明确的邀请,或者说,考验。
指挥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赵刚抱着双臂,眉头拧成了疙瘩:“八十公里,还是山地,这鬼天气出去?万一是个陷阱呢?那个能隐身的蜘蛛玩意儿可才来过!”
孙晓雪则更关注战术层面:“河谷镇区域在旧地图上标注有复杂的地下管网和天然岩洞,易守难攻,也极易设伏。我们需要更详细的地形数据。”
李德林抹着额头的汗,瓮声瓮气地说:“信号阵列还得再校准一下,说不定还能扣出点更多信息。出去探索的队伍,装备可得准备万全,尤其是通讯和防御。”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落在了陈远身上。他是首领,是核心,最终的决定需要他来做出。
陈远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地图前,手指轻轻点在那个代表着“塔楼”的光点上。八十公里,在末世前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如今这个冰雪覆盖、危机四伏的废土,无疑是一段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远征。
他的精神力依旧沉寂,无法提供直觉上的预警或指引。他必须依靠纯粹的判断。
风险显而易见。“观察者”可能窥伺在旁,“收割者”的威胁并未解除,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背后可能是任何东西。但机遇同样巨大。“塔楼”展现出的科技水平远超当前认知,他们两次出手相助,其目的和立场是基地未来生存必须搞清楚的关键。被动等待,只会让棋盘陷入更加不可知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陈远内心深处那股不愿再被命运,或被任何更高存在随意摆布的意志,在清晰地鸣响。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沉稳的苏婉儿,勇猛的赵刚,敏锐的孙晓雪,专注的李明,坚实的李德林。
“我们去。”陈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室内一静。
“但不是盲目地去。”他继续道,思路清晰,“孙晓雪,你立刻组织一支精锐侦查小队,携带最好的装备和雪地载具,先行出发。任务不是接触,而是潜伏至坐标点外围,进行至少四十八小时的不间断观察,摸清地形、可能的守卫、以及任何异常活动。确保通讯畅通,每隔六小时汇报一次。”
“明白!”孙晓雪眼中锐光一闪,立刻领命。
“赵刚,从守卫队中挑选二十名最可靠、战斗力最强的队员,开始进行山地雪原作战适应性训练。李德林,优先为他们配备足量的御寒装备、武器弹药,以及至少一辆具备一定防御和越野能力的改装车辆。”
“交给我!”赵刚拍着胸脯。
“老李头保证完成任务!”李德林也重重点头。
“李明,你留守基地,全力监控信号源任何变化,同时尝试与李德林合作,看看能否制造出小范围的、针对那种隐形侦察单位的探测器。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是!”李明推了推眼镜,眼神专注。
最后,他看向苏婉儿:“婉儿,基地内部就交给你了。在我们离开期间,由你全权代理一切事务。安抚居民,维持秩序,确保大后方稳定。”
苏婉儿迎着他的目光,没有多言,只是坚定地点了点头:“放心。”
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陈远展现出的不再是单纯的力量碾压,而是愈发成熟的领袖魄力与战略眼光。
“这次行动,代号‘回响’。”陈远最后说道,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光点,“我们要亲自去听听,这冰原尽头传来的‘回响’,究竟是福音,还是丧钟。”
命令既下,整个磐石基地如同精密的机器,开始围绕“回响”行动高速运转起来。宁静的冬日被打破,一股紧张而充满目的性的力量,在冰雪之下悄然凝聚。
远征的序幕,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