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的归田生活,举步维艰。
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他对市场、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让他格外谨慎,甚至有些束手束脚。
他手头的钱所剩无几,必须精打细算。种地?他毫无经验,担心投入打水漂。搞养殖?更是不敢轻易尝试。
他先是把老宅里外简单收拾了一下,能住人了。
然后大部分时间,他就在村里晃悠,观察,和村里的老人聊天,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种什么作物划算,有什么特产。
他发现,桃源村生态环境很好,水质清冽,土壤富硒,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村民们大多种植常规的水稻、蔬菜,自给自足居多,少量多余的农产品要么被二道贩子低价收走,要么就烂在地里。
年轻人不愿回来,就是因为看不到经济效益。
陈飞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渠道和思路。
这和他过去做市场分析时的感觉有点像,只不过战场从写字楼换成了田间地头。
隔壁的苏小倩,则像个神秘的“田螺姑娘”。她似乎真的只是个喜欢安静的都市白领,靠着远程设计工作维持生计。
但她的小院却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还种了不少稀奇古怪的香草和花卉,甚至用盆栽种出了品质极佳的草莓。
陈飞时常去串门,借口请教种菜,实则也是想多了解这个邻居。
苏小倩总是很耐心,教他如何育苗、施肥、除虫,讲的都是很实用的土办法,但又隐隐透着科学依据。
一次,陈飞看到她正在用电脑处理一些非常专业的植物图谱和数据模型,那界面复杂程度,绝不像普通爱好者能达到的。他忍不住问:“小倩,你以前是学植物学的?”
苏小倩敲键盘的手顿了一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她工作时会戴一副无框眼镜),笑了笑:“算是吧,学过一点相关专业。都是纸上谈兵,比不上你真刀真枪地干。”
她总是这样,轻轻带过,不深谈自己的过去。陈飞也不多问,谁还没点不想提的往事呢?他自己就是。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
村里有名的困难户李婶家种的两亩地西瓜,因为连续阴雨,得了严重的炭疽病,叶片上长满黑斑,瓜也烂了不少,眼看血本无归。
李婶急得直哭。
陈飞跟着村民去看热闹,心里盘算着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减少损失。
这时,苏小倩也来了。
她仔细查看了病株,又蹲下身子捏了把土看了看。
第二天,她拿着几个矿泉水瓶改装成的喷壶和一包淡黄色的粉末找到李婶:“李婶,这是我用几种草药和微生物配的生物农药,你试试对着叶子背面和根部喷喷,看看能不能控制住。这病主要是湿气大、通风不好引起的,得赶紧处理。”
她的方法听起来有点“土”,但死马当活马医,李婶还是用了。
令人惊讶的是,几天后,西瓜地的病情真的被控制住了!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但大部分瓜保住了!
而且,用过药后长出来的新叶格外绿,瓜的甜度似乎也提高了。
这下,苏小倩在村里彻底火了。连镇上的农技站都派人来请教。
陈飞看在眼里,心中一动。
他找到苏小倩,很正式地提出了一个想法:“小倩,你看,你这技术这么厉害,光自己用或者帮邻居太可惜了。现在城里人不是都讲究绿色、有机吗?我们能不能合作?你提供技术指导,我负责找销路和运营,我们搞个高端农产品品牌?”
苏小倩有些惊讶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有些落魄的邻居,脑子里还在转着商业计划。
陈飞拿出他职业经理人的功底,快速分析道:“桃源村环境好,是天然优势。你的生物种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先小范围试点,种一些高价值的瓜果蔬菜,比如富硒西瓜、有机草莓、特色香草。我可以通过以前的渠道,尝试联系一些高端超市、精品水果店或者民宿,做定向供应。哪怕量少,但只要品质过硬,价格就能上去!”
他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那是一种属于商人的敏锐和自信。
苏小倩沉吟了片刻。她喜欢这里的宁静,不想搞得太商业化。
但陈飞的想法确实有道理,如果能帮村民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也是好事。而且,她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
“可以试试。”她最终点了点头,“但规模要控制,不能破坏环境,也不能用化学药剂。我们必须保证绝对的品质。”
“没问题!”陈飞一口答应,“我们就做精品,做口碑!”
说干就干。陈飞负责市场调研、联系潜在客户、设计包装和品牌故事(他给品牌起了个名字叫“桃源记”)。苏小倩则负责技术核心,筛选合适的品种,指导合作的几户村民(包括李婶)进行生态种植,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
第一批试种的富硒西瓜和有机草莓终于成熟了,陈飞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些果实,它们一个个饱满圆润,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陈飞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水果采摘下来,然后挑选出最好的样品,用精美的包装盒包装好。
他开着那辆用最后一点钱买来的二手小皮卡,踏上了推销之路。
他的目的地是周边城市的几个高端市场,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有着较高的要求。
陈飞带着样品,一家一家地拜访市场里的商家,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富硒西瓜和有机草莓。
每到一家,陈飞都会先展示水果的品相,然后拿出检测报告,证明这些水果的高品质和安全性。
接着,他会讲述自己精心准备的“深山桃源、古法种植”的故事,让商家们了解这些水果背后的独特之处。
陈飞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着出色的品相、可靠的检测报告以及那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成功地拿下了两家精品超市和一家高端民宿的订单!
虽然订单的量并不是很大,但价格却是普通农产品的三倍以上!这意味着参与合作的村民们能够获得远超预期的收入。
当他们第一次拿到这笔丰厚的报酬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陈飞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他赚到了回归田园后的“第一桶金”。虽然这笔钱不多,但它的意义却非常重大。
它证明了即使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只要有智慧和努力,同样可以在农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看着村民脸上真挚的笑容,看着手中实实在在的订单,陈飞感到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这比过去在谈判桌上拿下几百万的项目,更让他感到踏实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