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露未干,金殿东隅的炊火阁已燃起第一缕青烟。
苏晏清立于廊下,指尖捻着一张刚誊抄完毕的膳单,纸面墨迹未干,上书“轮回第七轮:椒麻转甘,辛中藏涩”。
她眸光微凝,将单子轻轻放入案上铜匣——那是新制的“膳情录”首卷,由小记碟亲手抄写,字如蝇头,却条理分明。
每一味调料增减、每一道菜品更替,皆非随兴而为,而是经她七日推演、五行配比、人心揣度后的精密布局。
“娘娘,味监室今日试毒三十七品,梁守义呕血两次,但……仍记下了所有反应。”小记碟快步而来,声音压得极低,却掩不住一丝惊异,“他说,第三道‘葱油拌面’里掺了半钱西域‘赤霞粉’,来源应是北境走私暗道。”
苏晏清颔首,眉心微动。
她早知梁守义不会轻易屈服,也未曾指望他忠心耿耿。
此人曾是膳监副使,一手遮天,勾结外邦,以香料夹带密信,助敌渗透朝堂。
可也正是他,熟悉百官口味偏好,知晓宫廷膳食流转之秘。
既然刀刃已锈,不如淬火重锻——关入味监室,以“蛊虫灰”日日试毒,不是为了折磨,而是要炼出一副能辨千味的活人舌。
“把他记录的脉案送去老药方那儿,对照北狄商路图。”她轻声道,“再取一份残羹,送往五谷祭坛。”
小记碟一怔:“又要燃阵?”
“不燃,怎看得见影子里的脸?”苏晏清转身步入内堂,袖袍拂过案几,扫落几粒焦黑灶灰。
她俯身拾起,置于掌心细看——那灰质轻如絮,却隐隐泛着铁锈般的暗红光泽。
这是昨夜焚化的试毒残羹所化,混入新灶泥中,与祖传火种相激,竟生出异象。
她闭目回想昨夜幻景:礼部郎中举箸谈笑间,唇齿无意识吐出一句狄语“风顺”,音调纯正,绝非偶然;内侍监奉茶时,指尖轻叩桌面,竟是北狄使臣才懂的“叩手礼”暗号。
这些细节,若非火光映照出潜意识流露的破绽,谁能察觉?
习以为常,便是最深的伪装。
而食物,正是撬开这层伪装的楔子。
三日后,紫宸殿议事。
苏晏清跪奏于前,声如清泉击石:“臣请设‘味情司’,专察百官饮食异动、食材来源稽查、香料流通监控。凡膳出何地、料自何人、味有何变,皆录于《膳情录》,七日一轮,谓之‘轮回膳单’。若有偏嗜骤改、反应异常者,即列为重点观瞩。”
满殿哗然。
有老臣冷笑:“区区庖厨之事,岂能入政典?”
她不恼,只淡淡道:“去年冬,太子府连食三日‘蜜煨梨’,看似养生,实则其中蜂蜜混有南疆‘迷魂蕊’,致其夜梦呓语,泄露军防部署。若当时有人留意那一勺甜味之异,何至于险酿大祸?”
寂静蔓延。
皇帝沉吟良久,终准其所请。
当夜,炊火阁改制为“味情司”,朱漆新门高悬匾额,内设三房:膳源房稽查采买、味变房监控口感波动、录情房统管《膳情录》。
小记碟着青袍立于案前,执笔如剑,将一张张膳单、一条条脉案、一句句供词织成无形之网——蛛丝缠绕,静待猎物自投。
而在地底深处,微监室阴冷如墓。
四壁涂炭,终年不散毒气。
梁守义枯坐石凳,面前七碗热食腾腾冒烟,色香味各异,却皆可能含“蛊虫灰”——一种无色无味、仅对特定体质发作的慢毒。
他已试毒十七日,起初每日呕血,舌根溃烂,几乎毙命。
可如今,他竟能凭舌尖刺痛方位,分辨香料产地;靠喉间微涩,判断是否经由河西走廊转运。
老药反提药箱巡检,望着他的舌头直摇头:“你这张嘴,已被毒养成了精。再这么下去,怕是要活成一副行走的‘味鉴谱’。”
梁守义不语,只将最后一口饭咽下,提笔写下:“第五碗,姜末带沙砾感,出自玉门关外三里铺老张家,腊月风干。”
记录毕,残羹被尽数收走,送往五谷祭坛。
苏晏清亲临焚灶,将灰烬混入新泥,点燃火种。
火焰升腾,光影交错,她再度看见幻象浮现——一名工部员外郎在宴席上习惯性用左手取盐,动作娴熟如常人右手;一位御医饮汤时微微眯眼,似在回避某种气味……这些细微到极致的习惯错位,如同鞋履不合脚的小步踉跄,在清醒时无人注意,唯有在“共感溯味”的火焰中,才暴露出灵魂深处的异样印记。
她终于彻悟:
味谍无形,不在耳目,而在肌肉记忆。
一个人可以伪装言辞、掩饰神情,却难改十年饮食养成的本能。
那一筷怎么夹、一口怎么咽、一嗅怎么颤,都是刻进骨血的密码。
风穿窗棂,火渐熄。
她站在余烬前,忽听身后脚步轻响。
萧决不知何时已立于门外,玄袍凛冽,眉宇间寒霜未散。
他目光掠过她手中灰盆,又缓缓移向地底方向——那里,是味监室的入口。
“梁守义还在试毒?”他问,声音冷如铁刃。
苏晏清没有回头,只将最后一撮灶灰洒入火盆,轻道:“他在赎罪,也在蜕变。”
萧决沉默片刻,再开口时,字字如钉:“你信他不会再度叛变?”
她终于转身,迎上他深不见底的眼。
火光在她瞳中跳动,像一只尚未展翼的凤。
萧决立于味监室铁栅之外,玄袍如墨,压得整条幽暗甬道都似凝滞了气息。
火把在壁上摇曳,将他身影拉得又长又冷,映在涂满炭灰的石墙上,宛如一柄出鞘未归的刀。
梁守义枯坐于内,七碗残食已尽数下肚,嘴角干裂,唇边尚有血丝未拭。
他双目低垂,却非颓然,而是沉静如井水——那是一种被痛苦洗练后的清明。
听见脚步声,他缓缓抬头,目光与萧决相撞,无惧,亦无悔,只有一丝近乎讥诮的坦然。
“你还敢看我?”萧决声音不高,却如霜刃刮骨,“你曾以一道‘香酥鸭’传信北狄,害死三营斥候,焚我边关粮仓。”
梁守义轻轻咳了一声,喉间滚过一阵沙哑:“那时我是鹰犬,为主人啄敌。如今……我是试毒人,为天下尝恶。”他抬起手,指尖颤巍巍指向案上空碗,“每一口饭,都是审判。我吞下的不是毒,是我亲手埋下的罪证。”
萧决眸光微动。
他办案无数,见过太多人在刑架上嚎哭求饶,也见过权贵冷笑抵赖。
可眼前之人,竟在以肉身为秤,以舌为鉴,一点一点称量自己的罪孽。
这比任何酷刑都更狠厉——是自己剖心,日日凌迟。
他转头看向苏晏清:“你信他不会再度叛变?”
她站在光影交界处,火光半明半暗地描摹着她的轮廓。
闻言,她轻轻摇头,动作极缓,却坚定如磐石。
“我不信人。”她说,“我信‘味’。”
四字落下,仿佛灶火轻爆,火星四溅。
“他每尝一口毒,就在赎一份罪;每吐一回血,就在撕一张假面。他的舌头已被蛊虫灰蚀穿三层皮肉,痛觉比常人敏锐十倍。现在他吃的,已不是饭,是良心。”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记录详尽的脉案,“当一个人连味觉都被炼成武器,他还敢轻易说谎吗?谎言经不起舌尖的审判。”
萧决沉默良久。
铁面具般的脸上终于裂开一丝松洞。
他望着那堆残羹冷炙,忽然道:“此局缜密如网,比玄镜司刑审更诛心。”
苏晏清未应,只是抬手,示意小记碟将最新《膳情录》呈上。
纸页翻动间,一行朱批跃入眼帘:“东宫膳房,七日内采买‘焦糖蜜’九次,用量逾常制三倍,熬制时辰精准至刻,药渣由贴身内侍专送焚化亭,火势异常浓烈,带苦杏之气。”
她指尖轻抚“五谷阵图”,那是一幅以历代农政数据绘就的隐秘舆图,唯有结合灶灰共感,方能窥见潜藏脉络。
此刻,她取出一撮昨夜从焚灶中筛出的灰,细细洒于图中央。
火光再起。
灰随焰舞,竟在空中勾勒出一条蜿蜒细线——自东宫偏院起,穿地下暗渠,绕禁军巡防死角,最终没入地库深处。
而沿途所经,皆标注着“蜜”“膏”“胶”等字,隐隐构成一幅从未载入典籍的隐秘药道。
“他们还在用‘甜’麻痹人……”苏晏清低声,如语梦中,“可这一次,我已有了‘灰眼’。”
窗外风起,吹得檐铃轻响。
小记碟捧着新一期《膳情录》走来,火漆封匣时,指尖微顿——她在匣面印下一枚暗纹:一只空饺。
无馅,无色,唯余薄皮裹着虚空,如眼,如誓。
苏晏清望着案头密匣,未启封,亦未言。
她只将那撮灶灰收拢,置于青铜香炉之下,仿佛埋下一粒种子。
夜深,炊火阁灯火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