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风波虽被元景帝强势压下,但王锟御史那番“经商奢靡、有损清誉”的言论,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不少保守官员心中漾开了疑虑的涟漪。萧景珩深知,仅靠帝王回护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尽快将“玉露凝香”从可能被诟病的“个人雅好”或“商贾行为”,转变为一项无可指摘、甚至有利于国的“功绩”。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香水发挥独特作用、彰显其价值的舞台。
契机很快不期而至。数日后,八百里加急军报传入京师:西北边境的吐蕃诸部,因今岁雪灾,牛羊冻死甚众,生计艰难,其大首领联合数个部落,陈兵边境,遣使入朝,言辞倨傲,要求增开互市、降低马匹茶叶交易价格,并索要大量布帛粮种作为“抚慰”,否则将纵兵劫掠边镇!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吐蕃不同于匈奴,其部众散居高原,地形复杂,难以征伐,且其要求虽显贪婪,却也有几分实情。若断然拒绝,恐边衅再起,劳民伤财;若全盘答应,则有损国威,且易开贪得无厌之端。如何应对,成了摆在元景帝和群臣面前的一道难题。
朝议之上,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主战者认为当调集边军,展示武力,震慑其野心;主和者则主张稍作让步,以财物换取边境安宁。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决断。
萧景珩静立班中,凝神倾听,心中却已有了计较。待争论稍歇,他手持玉笏,稳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吐蕃之事,其情可悯,其行可诛。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以财物赂之,虽可暂安,然恐其欲壑难填,反成常态。臣有一策,或可两全。”
顿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元景帝亦倾身问道:“景珩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萧景珩从容道:“吐蕃地处高寒,物资匮乏,其民所需,无非温饱。其所求茶叶、布帛,确为生活必需。然其态度倨傲,乃恃其地理之险与我朝不愿轻启战端之心。我朝若直接应其所求,是示弱也。不若,变被动为主动,将‘赏赐’变为‘恩赐’,将‘交易’附以‘教化’。”
他微微一顿,继续阐述:“臣建议,可允其增开互市之请,茶帛价格亦可略作商议,以示天朝怀柔。然,需附加三条:其一,吐蕃需遣贵族子弟入京,学习中原礼仪文化;其二,边境互市需由我朝派官员协同管理,确保公平;其三,亦是关键——”
萧景珩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清晰:“我朝可赐予吐蕃首领及其贵族一批特制的‘玉露凝香’。此物乃集百花之精,合古法而成,香气清雅持久,有安神养性之效。可明言,此乃天朝宫廷御用之物,非金帛可比,象征友谊与尊荣。吐蕃贵族素慕中原繁华,得此稀罕雅物,必觉脸上有光,可满足其虚荣之心,且此物用之成习,则其心向中原文明又进一步。如此,既全其颜面,又潜移默化,导其向化,岂不胜过单纯的金帛交易或武力威慑?”
此策一出,满殿皆静!旋即议论声起。有官员质疑:“区区香露,岂能安抚虎狼之心?” 亦有官员沉吟:“此计……倒是新奇。投其所好,以雅化物,似乎可行。”
元景帝沉吟良久,眼中精光闪烁。他深知吐蕃贵族确实崇尚中原风雅,此计若成,可谓成本最低、效果最长远的怀柔之策。更重要的是,萧景珩此举,巧妙地将“玉露凝香”从个人喜好提升到了“邦交利器”、“教化工具”的高度,彻底洗刷了“奢靡”的污名,反而成了“为国分忧”的智举!
“景珩此策,别出心裁,深合朕怀柔远人之意。”元景帝最终拍板,“便依此议!着礼部、鸿胪寺细化条款,所需‘玉露凝香’,由靖安侯萧景珩全权负责监制,务求精良,以彰国体!”
“臣,领旨!”萧景珩躬身应命,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一步,他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