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笃定如同在心田筑起了一道堤坝,将噩梦带来的惶惑与自我怀疑牢牢挡在了外面。张丽涵以更加专注、更加沉静的姿态投入到新一天的护理工作中。她不再去纠结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如果”,只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细节,动作轻柔而精准,记录详尽而清晰。
午后,趁着傅天融午睡,各项体征平稳的间隙,她想起李妍惠前两日随口提过,想找一本傅天融小时候的相册,里面有几张他第一次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照片,或许能用来做一些听觉刺激的尝试。李妍惠说可能放在主宅三楼那间闲置的储物室里。
张丽涵请示过管家后,拿着钥匙,独自走上了三楼。与楼下经常有人走动的区域不同,三楼格外安静,空气里漂浮着更浓的陈腐气息,光线也因窗户长期关闭而显得昏暗。走廊尽头那间储物室的门上,挂着一把老式的黄铜锁。
钥匙插入锁孔,发出“咔哒”一声轻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她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灰尘、旧纸张和木质霉变的气味扑面而来,让她忍不住轻轻咳嗽了一声。
储物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物,覆盖着厚厚的白色防尘布,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被遗忘的土丘。家具、箱子、废弃的装饰品……杂乱无章,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多年。靠墙的一排老式书架引起了她的注意,上面堆放的并非书籍,而是一摞摞用牛皮绳捆扎好的旧报纸和杂志。
寻找相册的过程并不顺利。她小心地翻动着一些标注着“杂物”的箱子,里面多是些不再使用的旧灯具、破损的瓷器,或是些看不出用途的零碎物件。就在她准备放弃,想去翻看另一个角落时,脚下不小心踢到了一个堆在书架底层的、略显沉重的硬纸盒。
纸盒的盖子没有盖严,被她一踢,歪斜开来,里面散落出一些泛黄的文件和报纸。
她蹲下身,想将东西重新整理好放回去。指尖触碰到那些纸张,粗糙而脆弱。就在她拾起一叠散开的报纸,准备塞回盒内时,目光却被最上面一张报纸的头版标题牢牢锁住——
“傅氏集团继承人傅天融深夜车祸,伤势严重昏迷不醒!”
黑体加粗的标题,像一道惊雷,猝然劈入她的眼帘。日期赫然是两年多前。
她的心脏猛地一缩,呼吸骤然屏住。关于傅天融的车祸,她进入傅家后,听到的只有一个模糊而统一的版本:因过度劳累,深夜驾车不慎,发生意外。无人细说,她也从不敢多问。
此刻,这份尘封的、带着当时新闻油墨气息的报道,就静静躺在她手中,像一把可能开启真相之门的钥匙。
她再也顾不上去找什么相册,就着从门口透进来的微弱光线,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报道的内容,大部分与她听闻的版本吻合:时间、地点、伤势严重、送入IcU抢救……
然而,当她的目光扫到描述事故现场和车辆状况的段落时,眉头不由自主地紧紧蹙起。
报道中引述了当时处理事故的交警的初步看法,其中有一句,用了“车辆失控原因存疑,不排除机械故障可能”这样的措辞。旁边还有一小段提到,事故发生在一条路况相对平直、夜间车流量极少的城郊快速路上,且“现场未见明显刹车痕迹”。
“机械故障可能”?
“未见明显刹车痕迹”?
这两个细节,像两根细小的刺,扎进了张丽涵的脑海。
傅家的车,尤其是继承人使用的座驾,必定是顶级品牌,定期会有极其严格的保养和检修。发生致命“机械故障”的概率有多大?而在一条平直、车少的路上,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即便劳累),在车辆失控时,会连一点刹车痕迹都留不下吗?
这与她之前听到的、简单归咎于“疲劳驾驶”的说法,存在着微妙的、却不容忽视的差异。
她强压下心头的震动,继续往下看。报道的篇幅不长,在后续的跟踪报道(她快速翻看了下面几张日期相近的报纸)中,关于事故原因的提及越来越少,很快就被“傅氏集团启动紧急预案”、“业务运营未受重大影响”等商业新闻所取代。那个“原因存疑”的初步看法,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抹去,再无人深究。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
这仅仅是因为时间久远,细节被遗忘或简化了?还是……有人刻意引导,让焦点从“事故原因”转移到了“事故结果”上?
她想起了那支颜色异常的药液,想起了深夜里疑似门外的脚步声,想起了傅天豪那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充满算计的眼神,想起了陈芷妍看似关心实则打探的言语……
这些原本散落的、似乎互不关联的点,因为这份旧报道中不符的细节,仿佛被一条若隐若现的线串联了起来。
难道傅天融的车祸,并非一场简单的意外?
这个念头让她不寒而栗。
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份头版报道从整叠报纸中抽了出来,折叠好,又从那摞报纸里快速翻找了几张日期相邻、提及事故后续的,一并抽出。然后,她将纸盒盖好,退回原处,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相册,她最终在一个较为显眼的木箱里找到了。但她抱着那本硬壳相册和藏在衣服内袋里的几张旧报纸离开储物室时,心情与来时已截然不同。
锁上门,走下三楼。走廊窗外阳光正好,她却感觉周身被一层无形的寒意笼罩。
那些尘封的报道,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未能立刻激起惊涛骇浪,却让她看到了平静水面下,可能隐藏着的、更为幽暗汹涌的暗流。
她对傅天融的守护,或许,并不仅仅是对抗病魔和家族的明枪暗箭,更可能……是在接近一个被精心掩埋的、危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