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之二。
马骥这才明白,在这个罗刹国,美丑观念与中原完全相反。
越丑的人地位越高,越美的人反而被视作妖怪。
“实不相瞒,在中原,在下这般容貌算是俊美的。”
马骥苦笑道。
村民们闻言面面相觑,显然难以理解。
村长沉吟片刻,说道:“公子既然落难至此,若不嫌弃,可暂居村中。
只是...”他面露难色,“我国以貌取人,公子这般容貌,恐怕难以见容于世人。”
马骥表示感谢,随村长在村中住下。
村民们起初仍害怕马骥,但见他言行得体,渐渐放下戒心,甚至有人好奇地前来探望这个“长相怪异”的中原人。
村中有些年轻人,相貌相对周正,与中原人较为接近。
他们告诉马骥,在这个国家,长相越丑陋的人地位越高。
最美的人能官至上卿,次一等的也能担任地方官,最差的也能得到贵人的宠爱,获得丰厚的赏赐。
“像我们这样长相稍微周正些的,一生贫苦,被人轻视。”
一个年轻人苦笑道,“父母生下我们时,都认为是不祥之兆,有的甚至将婴儿丢弃野外。
能活下来的,都是父母不忍心或者为了传宗接代。”
马骥听后唏嘘不已,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颠倒黑白的地方。
在村中住了几日,马骥逐渐适应当地生活。
他帮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图画,也能交流一二。
村民们对马骥带来的中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他随身携带的一支竹笛。
每当月色皎洁的夜晚,马骥便会吹奏一曲,笛声悠扬婉转,村民们虽不理解其中意境,却也觉得悦耳动听。
一日,马骥问村长:“您曾说这里是罗刹国,不知国都是何模样?可否带在下一睹风采?”
村长面露难色:“都城离此有三十里路,城中达官贵人众多,以公子的容貌,恐怕会引起骚乱。”
马骥笑道:“无妨,我可以煤灰涂面,扮作丑状。”
村长想了想,终于点头答应:“既然如此,明日一早我便带公子前往都城。
但公子务必谨慎,切勿暴露真容。”
第二天天还没亮,马骥就用煤灰将脸涂黑,又按照村民的指导,做出各种怪异的表情。
村长见了,点头称赞:“这般模样,倒有几分我国官员的气派了。”
两人趁着晨雾未散,向都城进发。一路上,马骥见到更多罗刹国人,果然越是地位高的人,长相越是怪异。
有的耳朵长在脑后,有的鼻子有三个孔,有的眼睛被睫毛完全遮盖。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来到都城。
城墙用黑色石头砌成,颜色如墨。
城楼高达百尺,顶上覆盖的不是瓦片,而是红色的石头。
马骥拾起一块碎片在指甲上磨了磨,竟与丹砂无异。
正值早朝时分,朝中官员鱼贯而出。村长指着其中一个说:“看,那是我们的相国。”
马骥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人双耳都朝后生长,鼻子有三个孔,睫毛长得遮住了眼睛,像帘子一样垂下来。
接着又见几个骑马的官员出来,村长介绍道:“这些是大夫。”
依次指认各人的官职,果然都是相貌狰狞怪异之辈。
不过马骥也注意到,官职越低的人,丑陋的程度也相应减轻。
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不小心将马骥脸上涂抹的煤灰吹散了些,露出他原本白皙的皮肤。
附近的市民瞥见,顿时发出惊恐的尖叫:“妖怪!有白面妖怪!”
人群顿时大乱,人们推搡着四处奔逃,有的甚至跌倒受伤。
村长急忙解释:“莫慌!莫慌!这是中原人士,不是妖怪!”
费了好大劲,才让市民们稍微平静下来,但依然只敢远远站着观望,不敢靠近。
马骥苦笑着对村长说:“看来我还是不适合在这里久留。”
村长叹了口气:“公子容貌在中原或是俊美,在此地却实在惊世骇俗。
不如先在村中住下,再从长计议。”
马骥点头,随村长返回山村。
但他心中已萌生去意,这个以丑为美的国度,终究不是他久留之地。
他暗自盘算,还是要寻找机会返回中原,或者至少找到一个能接纳他真实容貌的地方。
回到村中,马骥思索着下一步的计划。
他听说这个国家偶尔会有商船经过,或许能搭船离开。
但村长告诉他,罗刹国闭关锁国,极少与外界往来,商船更是罕见。
“公子不如暂且安心住下,或许日后会有转机。”村长劝道。
马骥虽然焦虑,但也知道急不得,只好暂时在村中安顿下来,每日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倒也过得充实。
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个“白面妖怪”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都城某些权贵的耳中。
一场意想不到的奇遇,即将降临到这个流落异乡的中原俊杰身上...
马骥在罗刹国山村中安顿下来,不知不觉已过了半月有余。
他虽然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但每当对水自照,看到水中映出的俊美面容,与周遭村民的丑陋相貌形成的鲜明对比,心中总不免涌起一股难言的孤寂。
这日清晨,马骥正在教村中孩童识字,忽闻村外传来阵阵马蹄声。
村民们顿时惊慌失措,纷纷躲回家中,紧闭门窗。
村长急匆匆赶来,对马骥道:“公子快些回避,怕是城中官差来了。
若是见到你这般容貌,恐怕要惹出祸事。”
马骥正要回避,却见三骑已至村口。
为首的是个中年男子,衣着华丽,但相貌极其怪异:双眼突出如铜铃,胡须卷曲如刺猬,鼻子歪斜,嘴唇开裂。
他身后的两个随从,倒是相貌稍显周正,显然是地位较低的下人。
“村中可是来了个异域之人?”
那怪貌男子高声问道,声音洪亮如钟。
村长战战兢兢上前行礼:“回禀大人,确有一位中原人士暂居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