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吃过晚饭,两人坐在屋前的空地上,看着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际,天色由瑰紫渐变为深蓝,空气中弥漫着春日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顾枭,”玉清率先开口,声音平静而温和,“关于外面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自消息传来后,两人第一次如此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个话题。
顾枭沉默了片刻,目光投向暮色中模糊的山峦轮廓,声音低沉而平稳:“消息零碎,真假难辨。即便仗真的停了,外面也必定百废待兴,鱼龙混杂。我们现在出去,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危险重重。”
他转过头,看向玉清,独眼在渐浓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沉静:“桃源村虽然偏僻,但至少安全,能让我们吃饱穿暖。这里,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玉清认真地听着,点了点头:“我明白,我也觉得……这里很好。”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只是……不想你再卷入那些是非之中。”
顾枭伸出手,覆盖在玉清放在膝头的手上,掌心温热。
“我知道。”他说,“所以,我们按兵不动。继续过我们的日子,种我们的地,教我们的书。等到外面真正风平浪静,秩序井然,一切都明朗之后,再考虑其他。到时候,是去是留,我们……一起决定。”
“一起决定。”玉清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心中一片暖融和踏实。
这不再是顾枭单方面的安排或承诺,而是他们共同的决策。
“好。”玉清反手握住他的手,用力点了点头,“那我们说定了,等完全太平了,再看。”
共识,在这一刻轻松达成。
没有激烈的争执,没有沉重的氛围,只有基于现实考量和彼此关怀的、最理性的选择。
从此,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正轨,却又有些不同。
春耕正式开始了,玉清在前面用锄头刨出浅坑,顾枭跟在后面,仔细地将一粒粒种子放入坑中,再用脚轻轻覆上土。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他们的动作默契而协调,仿佛已经这样劳作了一生。
顾枭彻底放下了对山外消息的执念,他不再去向李老汉打听,也不再望着天际出神。
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眼前这片土地上,投入到了这个与玉清共同构筑的家里。
他开始主动跟着玉清,一起去给孩子们上识字课。当孩子们奶声奶气地念着“天地玄黄”,或者提出一些天真烂漫的问题时,他那张总是冷硬的脸上,偶尔也会闪过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
对于那个曾经召唤他的世界,他并未完全遗忘,但他将其放在了内心深处一个不轻易触碰的角落。
它不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选择,而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时机去谨慎面对的遥远可能性。
他将当下的每一天,与玉清相守的每一刻,都视作最珍贵的拥有。
玉清则彻底放下了心,他知道,顾枭的承诺不是空话。
那个“带着你一起”的誓言,已经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不再害怕未来,因为未来无论怎样,他们都将共同面对。
又是一个傍晚,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两人来到溪边清洗农具和手脚。溪水淙淙,清澈冰凉,洗去了一身的疲惫。
他们并肩坐在溪边光滑的大石上,看着夕阳的余晖将水面染成流动的金色,看着对岸山坡上肆意生长的、绿意盎然的野草和不知名的野花。
春风拂面,带着暖意和花草的清香。
“等豆角长出来,第一茬我们炒着吃,后面的就晒干。”玉清望着屋后方向,已经开始期待收获。
“嗯。”顾枭应着,目光落在玉清被夕阳镀上金边的侧脸上,看着他眼中闪烁着的、充满希望的光芒。
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不知道战争是否真的彻底结束,也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但他们知道,只要彼此紧握着双手,只要这个家在,他们就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静待花开,去静观其变,去迎接任何一个或平淡或未知的明天。
希望,如同这春日的溪流,虽然蜿蜒曲折,却始终向着阳光,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