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给史密斯教授的邮件,如同将一颗谨慎试探的石子投入大洋彼岸,余下的便是等待。乔琳并未让这种等待干扰自己的节奏,她深知,无论远方是否会传来回响,脚下道路的坚实才是根本。
新理论框架的构建进入了更为精细和繁琐的阶段。每一个数学推导的严谨性,每一个物理参数的确定,都需要反复验算和推敲。她常常伏案至深夜,桌上铺满了写满复杂符号的草稿纸,像是某种神秘的天书。进展是毫米级的,有时耗费一整天的思考,仅仅是为了确认某个积分在特定极限下的渐近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高度专注且近乎单调的工作,极其消耗心神。她能感觉到,《青木养身功》的运转似乎也比平日更需要“燃料”支持。食堂里,她餐盘中的主食和蛋白质分量有增无减,偶尔遇到相熟的同学调侃她“吃垮食堂”的潜力,她也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多言。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些食物转化成的能量,有多少用于支撑大脑这台高功耗“生物计算机”的持续运行。
就在她几乎全身心沉浸在符号世界里时,一个周末的下午,许妍再次不期而至。
这一次,许妍没有提前打电话,而是直接出现在了乔琳租住的小屋楼下。乔琳刚从实验室回来,手里还拎着一袋刚从超市买的、准备囤积的方便面和水果,就看到妹妹站在楼道口,脚边放着一个小背包,正低头踢着地上的小石子。
“姐!”许妍看到她,立刻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和不安的神情。
乔琳有些意外,但并未表现出来。“怎么过来了?没提前说一声。”
“我们……我们社会实践周结束了,回学校前,想……想再来看看你。”许妍的声音有些局促,目光躲闪了一下,又迅速补充道,“就待一会儿,不影响你!”
乔琳看了她一眼,没有多问,只是点了点头。“上来吧。”
小屋依旧简洁得近乎空旷。许妍拘谨地坐在唯一的椅子上,目光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姐姐独处的空间——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和堆积如山的书籍文献,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冷清得不像一个女孩子的住处。
“喝点水。”乔琳给她倒了杯温水,自己则坐在床沿,拿起一个苹果开始削皮,动作不疾不徐。
短暂的沉默后,许妍像是下定了决心,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包装略显粗糙的小盒子,双手递过来,脸颊微红。
“姐,这个……送给你。”
乔琳削皮的动作顿了顿,看向那个盒子。
“是什么?”
“是……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去一个陶瓷作坊体验时,我自己学着做的杯子。”许妍的声音越来越小,带着点不好意思,“做得不好,有点歪……但,但我画了一朵莲花在上面,我觉得……有点像你。”
乔琳接过盒子,打开。里面是一个白色的陶瓷马克杯,杯身确实不算周正,釉色也有些深浅不均,但杯壁上手绘的一朵青色的莲花却格外醒目。笔触略显稚嫩,形态却舒展挺拔,带着一股努力向上的生机。
看着那朵莲花,乔琳沉寂的心湖,仿佛被一片极轻的羽毛拂过,荡开一圈微不可查的涟漪。她想起自己体内那缕无人知晓的青莲本源,想起许妍眼中那个“像姐姐”的模糊印象。
她沉默了几秒,然后将削好的苹果递了一半给许妍。
“谢谢。”她收下了杯子,语气依旧平淡,但眼神似乎柔和了一瞬,“杯子,我会用。”
许妍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是得到了莫大的奖励,接过苹果,咬了一大口,腮帮子鼓鼓的,笑容真切而明亮。
她没有再絮叨大学里的琐事,也没有询问姐姐高深的研究,只是安静地吃着苹果,偶尔偷偷瞄一眼乔琳,确认姐姐没有不耐烦。
乔琳也安静地吃着苹果,目光落在那个质朴的杯子上。这并非什么贵重的礼物,甚至算不上精美,却带着手工的温度和妹妹小心翼翼的、试图靠近的心意。这与父母那种带着补偿和评估意味的关心不同,更纯粹,也更……轻盈。
她意识到,在自己构筑的、以知识和理性为壁垒的世界里,许妍的存在,像是一个意外的、柔软的锚点。这个锚点无法提供学术上的助力,也无法分担她精神上的孤寂,却在她全速航行于深奥的理论海洋时,隐隐地系连着一点人间烟火的实感。
姐妹俩在小屋里安静地共处了半个下午,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却并不尴尬。临走时,许妍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小声说:“姐,你……别太累了。”
“我知道。”乔琳应道。
送走许妍,乔琳将那个手绘莲花的杯子洗净,放在了书桌的一角。与周围冰冷的电脑、厚重的书籍相比,这个略显笨拙的杯子,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奇异地带来一丝安定感。
她重新坐回书桌前,摊开草稿纸,复杂的公式符号再次映入眼帘。体内青莲本源静静流转,支撑着她的思维重新投入那片抽象的疆域。
远方的邀约尚未明朗,眼前的难题依旧丛生。但此刻,她的心似乎比往常更沉静了几分。
深潜者仍需换气,孤舟亦需港湾。那个歪歪扭扭的杯子,便是她无意间寻到的、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港湾。虽简陋,却足以让她在漫长的航程中,暂歇片刻,然后,更有力地,再次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