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和江辰带着教授们来到菜市场,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之旅。
菜市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大叔大妈们看到一群教授模样的人,好奇地围了过来。
其中一位大妈好奇地问:“为啥鱼鳞比菜叶发电久呢?”这个问题让教授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面对大妈们的追问,教授们纷纷挠起了头,尴尬地笑着。
林仲秋见状,连忙解释道:“这是因为鱼鳞的结构和成分与菜叶有所不同,导致它们在发电过程中的性能也存在差异。”
然而,大妈们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解释,继续追问着各种细节问题。
教授们被问得有些招架不住,但又不好推脱,只能硬着头皮一一解答。
这场意外的“调研”让教授们深刻感受到了民间智慧的无穷魅力,也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还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不久之后,林仲秋和江辰的合作项目被列为“民生科技试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林仲秋一下子成为了校园里的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对他指指点点。
然而,林仲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她依旧每天去菜市场收集厨余垃圾,只不过这次他的身后多了一群跟拍的研究生。
这些研究生们对林仲秋的工作充满了好奇,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他的一举一动。
台风天来得突然,菜市场的临时棚顶被掀了一半,摊主们的“厨余电池”都浸了水。
林仲秋和江辰冒雨赶过去时,王奶奶正抱着猫舍的备用电池哭——那是给流浪猫保温箱供电的,淋湿后彻底罢工了。
“怎么办?小猫崽会冻死的!”王奶奶抹着眼泪,怀里的纸箱传来微弱的猫叫。
林仲秋看着水里的电池残骸,突然抓起块泡胀的面包:“江辰,找些保鲜膜和竹签来!”
她把面包掰碎塞进塑料袋,裹上三层保鲜膜,再把电极插进去,“面包发酵快,水分多,说不定能临时供电!”
江辰立刻找来材料,两人蹲在雨里连电路。
雨水顺着林仲秋的刘海往下滴,她却笑得一脸疯癫:“你看!电压1.8V!够保温箱用了!”
这时,卖鱼大叔举着个塑料桶跑来:“我这有泡了半天的鱼肠!比面包劲大!”
果然,鱼肠电池电压飙到2.5V。
摊主们纷纷找材料——卖水果的阿姨贡献了烂香蕉,卖豆腐的端来馊豆浆,连平时最抠门的肉铺老板都扔来块边角料。
大家蹲在雨里串联电池,雨衣下的肩膀挤在一起,倒像场奇怪的雨夜派对。
突然,林仲秋指着远处:“看!那边的路灯灭了,超市的备用发电机也停了!”
江辰立刻明白:“用我们的电池串起来,能给应急灯供电!”
三十多个临时电池被连成长串,居然真的点亮了超市门口的应急灯。
被困在超市的居民拍着手喊:“这是什么黑科技啊!烂菜叶子救了急!”
第二天,台风退去,市电视台来采访,镜头里林仲秋举着面包电池笑:“这不是科技,是过日子的智慧。”
中科院的合作项目推进得很顺利,但林仲秋总惦记着一件事——上次去山区支教的同学说,那里的小学没稳定供电,冬天孩子们冻得握不住笔。
“我们的电池能不能改改,给教室供暖?”她拿着山区地图找江辰,“你看,这里盛产水果,烂果子肯定多,原料管够。”
江辰已经画好了改良图:“把电池和保温板结合,用ptc发热片,低电压也能发热。我算过,50个电池串起来,能让15平米的房间保持15c以上。”
他们带着图纸去山区时,校长摸着破旧的电暖器叹气:“这玩意儿一小时一度电,我们付不起电费。”
林仲秋蹲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用冻红的手写字,突然抓起个烂苹果:“校长,我们用这个给教室供暖,不要电费。”
半个月后,山区小学的教室里多了排奇怪的“暖气片”——外面裹着竹编外壳,里面是串联的厨余电池,发热片摸起来暖暖的。
孩子们围着看时,林仲秋正教村民们怎么换“燃料”:“烂苹果、玉米芯都行,记得每天换一次,就像喂牲口一样。”
有村民不相信:“这能顶用?别是骗我们的吧?”
“你看!”林仲秋掀开保温板,下面的温度计显示18c,“昨天夜里零下2度,教室里都没上冻。”
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再也没有冻得化开的墨痕。
支教老师拍了段视频,配文“烂果子做的暖气,暖的是心”,播放量破亿。
一家能源公司找到林仲秋,递上张支票:“我们买你的厨余电池专利,开价500万。”
林仲秋看着支票上的零,突然想起山区校长的话:“孩子们现在敢脱手套写字了,谢谢你们的‘果子暖气’。”她把支票推了回去:“专利不卖,但技术可以共享。”
公司代表脸色沉了下来:“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500万够你买套市中心的房子了。”
“我知道。”林仲秋指了指窗外,菜市场的摊主们正在装新的电池箱,“但您看,王奶奶用电池省的电费,够给孙子买辅导书了;山区的老师不用再劈柴取暖,能多备两节课。这些不是钱能算的。”
江辰在一旁补充:“我们已经把技术手册传到网上了,任何人都能免费下载。中科院的优化方案也会同步更新。”
“疯了!”代表生气怒骂道。
林仲秋把厨余电池技术手册传到网上的那天,服务器差点被挤崩。
下载量破百万时,她正蹲在实验室给新培育的菌株拍照,江辰举着平板进来,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留言——有乡镇企业问能不能批量生产,有农民说想给大棚供电,甚至还有海外留学生发来邮件,说要在非洲推广。
“处理不过来了。”江辰指尖划过屏幕,“得建个平台,分类回复。”
林仲秋啃着实验用的低糖曲奇,突然拍板:“搞个‘民间科研联盟’!让用得上技术的人自己组队,我们只负责答疑。”
她掏出手机给林薇薇打电话,“薇薇,帮我搭个论坛,名字就叫‘烂菜叶也有春天’。”
论坛上线当天就火了。
东北的果农组队研究“冻梨电池”,说冬天低温能延长续航;云南的茶农晒出“茶渣电池”的成果,电压比普通厨余还高;最绝的是新疆的棉农,用棉籽壳做电池给滴灌系统供电,说“省的水够多浇三亩地”。
林仲秋每天泡在论坛里,回复消息到手软。
有天半夜,她被手机震醒,是个叫“戈壁红柳”的网友发来的视频——沙漠边缘的防护林里,太阳能板和厨余电池连在一起,给滴灌设备供电,屏幕上的湿度计稳稳停在60%。
“小林老师,这是我们村的第一片绿洲。”男人的声音带着哭腔,“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玩意儿,树活了,娃娃们不用再背水了。”
林仲秋盯着屏幕,突然捂住脸。
江辰端着热牛奶进来,看到她肩膀在抖,把杯子放在桌上:“又疯魔了?”
“你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做了点有用的事?”她抬头,眼睛亮得像戈壁的星星。
江辰把论坛后台的数据给她看:“注册用户破千万,覆盖全国32个省,还有17个国家的人在咨询。”他顿了顿,“上周科技部来人了,说要把这模式纳入‘乡村振兴科技计划’。”
林仲秋突然跳起来,翻出压在抽屉底的创业计划书——那是她刚上大学时写的,标题傻气又认真:《让每个角落都有光》。“江辰,我们开公司吧。”
她拍着计划书,“不赚钱,就做技术转化,让农民、小贩都能用得起。”
江辰看着她眼里的光,想起高中时她用辣条讲数学题的样子,轻轻“嗯”了一声:“我辞掉实验室的助理工作,陪你。”
公司的名字叫做“民生造物”,听起来既亲切又接地气。
办公室的选址也很特别,就在菜市场旁边的一个旧仓库里。
虽然环境有些简陋,但王磊却毫不在意,他拿起刷子,兴致勃勃地开始刷墙。
王磊刷墙的技术并不是很熟练,墙上的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却透露出一股别样的劲道。
他在墙上写下了一句“烂菜叶也有春天”,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林薇薇则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担任起了公司的免费公关。
她用自己的相机,为公司拍摄了一部宣传片。
在这部宣传片里,没有西装革履的精英白领,只有那些蹲在地上认真研究电池的农民和小贩。
这些平凡而真实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民生造物”的初心和使命。
赵倩倩也没有闲着,她寄来了一箱精美的书签,每个书签上都写着一句话:“科技是脚,要踩在泥土里”。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提醒着大家不要忘记科技的本质是为了服务民生。
陈雪则负责联系公益基金,她四处奔走,终于为公司争取到了第一笔捐款。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笔捐款竟然来自山区小学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们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却用自己积攒下来不多的零花钱,凑成了一笔善款,并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也想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