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云刚踏进院门,就见马小云迎上来,手里捧着个布包:神先生让我给您送些种子,说是新培育的耐寒稻种,在北边也能种。
马小云接过布包,指尖触到饱满的谷粒,心里一暖。这时,院外传来脚步声,是几位穿着工装的能工,扛着锄头、镰刀等农耕工具,身后跟着两百个穿白褂的医护人员——正是随队的医护,也是队伍里的医护,此刻正拿着药箱,和几位背着行囊的工程人员说着话。
马先生,领头的工程人员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嗓门洪亮,那批农耕工具都按您说的改了,锄头柄加了防滑纹,镰刀刃磨得飞快!他说着递过一把锄头,木柄缠着细密的麻绳,握在手里确实稳当。
医护人员也走上前,打开药箱:这是备齐的常用药,还有您要的外伤药膏,专治农具划伤的。
正说着,几个背着书包的少年跑进来,是附近学堂的学生,手里捧着书本,见到马小云齐声喊道:马先生好!他们是被安排跟着学习农耕知识的,这会儿要去后院的试验田实践。
马小云笑着点头,目光落在院角堆放的物资上:几袋鼓鼓囊囊的粮食,是准备分发给农户的;旁边摞着几台小型抽水机,是工程队新组装的。他转身看向刚进门的军队里的士兵,他们正清点人数,为首的上前汇报:报告,随行的农耕人员、医护人员、工程人员都到齐了,种子和工具也清点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马小云点点头,望向远处的田野,晨光洒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泛着湿润的光泽。他知道,这些种子、工具,还有身边这些各司其职的人,都是沉甸甸的希望。一旁的医护人员忽然笑道:对了,神先生,上次您说的那批抗寒药材种子,我也带来了,跟粮食种子分开放着呢。
几个少年凑过来看种子,叽叽喳喳问:神,这稻种真的能在冬天长吗?马小云蹲下身,抓出一把种子,放在掌心给他们看:你们看这颗粒,饱满紧实,这是改良过的,等下播下去,咱们就能等着丰收了。
院外的阳光越来越暖,照在每个人脸上,也照在那些堆放在角落的物资上,仿佛能看到不久后田间的绿意、粮仓的充实。马小云深吸一口气,心里清楚,这些准备不仅仅是物资,更是保障。
马小云站在北海港的栈桥上,望着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物资,海风卷着咸腥气掠过耳畔,他身后的炎黄国百姓们正踮脚眺望,议论声里满是期待。
神先生,60艘辅船的舱位都核对好了,每艘船配300人,刚好容下2万随行人员。分十个批次运送,负责调度的老船工捧着账册,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3万吨粮食也仓库装妥了,精米米占七成,面粉两成,剩下的是压缩干粮和腌肉。”
马小云点点头,手指划过账册上3万吨的数字。为什么现在炎黄国能储备那么多粮食这都归功于现在人少地多的情况,而且现在的炎黄国人非常的勤劳,才能积攒下来。这数字背后藏着他反复盘算的细节:工程人员要在荒僻之地开山修路、搭建工坊,每日消耗的体力远超常人;随行的农夫要拓荒耕种,种子下地到收获需数月时间,这段空窗期全靠储备粮支撑;还有医护、工匠、军队,谁也不能指望野外打猎果腹——野兽哪有那么多?山林里的野菜野果更是敌我难辨,稍有不慎就会中毒。
这些粮食,是给所有人托底的。他对围拢来的百姓解释,声音透过扩音筒传遍码头,咱们要去的地方,不是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沃土,得先让大家吃饱了,才有劲儿干活。
码头上的工具堆成了小山:锃亮的铁锹、带齿轮的耕犁、装着玻璃镜片的测绘仪,还有密封在木箱里的稻种、玉米种、土豆块茎,每样都贴着标签,注明了耐寒性、产量和播种时节。几个老农蹲在种子箱旁,用粗糙的手指捻起一粒玉米,眼里闪着光:这就是能长到一人高的那种?去年南边收了三季呢!
马小云笑着应了,转身走向那批用帆布盖着的大家伙——十台炎黄国生产的发电机组,还有配套的电缆和零件。有了这些,晚上也能干活,打井、磨面都方便。他拍了拍发电机的外壳,金属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
忽然,人群里有人喊道:神先生,这么多东西,船装得下吗?
马小云没说话,只是闭上眼,在心里默念。下一秒,奇迹在众人眼前发生:码头上的物资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粮食袋、工具箱、种子箱……甚至那十台沉重的发电机,都化作一道道流光,凭空消失在空气中。百姓们惊呼起来,有人揉了揉眼睛,有人对着天空合十祈祷。
都收妥了。马小云睁开眼,脸上带着释然的笑,等到了地方,再让它们出来。他知道,这系统空间是他穿越时带来的最大依仗,能让这些关乎生计的物资安然度过风浪。
海风再次吹来,带着远方土地的气息。马小云望向停泊在港内的60艘福船,帆樯林立如森林。他对百姓们扬声道:咱们带的不只是粮食工具,是能让日子扎根结果的底气。等回来时,定让大家看到一片新家园!
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应和这趟满载希望的远航。
夜色漫进船舱时,太阳能灯在舱壁上投下暖黄的光晕,照亮了角落里堆叠的粮袋。众人围坐成圈,撕开压缩饼干的包装纸,咀嚼声混着船板轻微的晃动声。
这灯真方便,不用油不用火,亮堂堂的。有人拨了拨灯串,光影在舱顶摇出细碎的晃。
这是马小云回收通电城市的太阳能灯,福船还没能发电这能这样子先将就着使用。现在在炎黄国的福船都装有。(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