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后辈培养计划”敲定后,林天第一时间安排林家长辈、沈家后辈、叶家后辈进入“共赢青年人才学院”专项培训。开班当天,他特意到场讲话,没有讲大道理,只带了三样东西——江山的稻穗标本、非洲的水井照片、南美儿童的感谢信。
“这稻穗,是我当年在基层蹲点时种的,让我明白‘实干要接地气’;这水井照片,是咱们帮非洲村民建的,让我知道‘责任要扛在肩’;这封信,是南美孩子写的,让我记住‘初心要暖人心’。”林天看着台下年轻的后辈,语气诚恳,“你们来这里不是‘镀金’,是来学‘怎么做事、怎么做人’,未来到了基层和海外,要记住:能力是底气,品德是根基,少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多问自己能付出什么。”
培训期间,林天安排三位后辈参与“民生实践课”——跟着陆亦可去贫困县调研“数字共赢”落地情况,跟着周正梳理海外项目法律风险,跟着赵东来走访跨国反腐一线。林家长辈在农科院时习惯了实验室研究,到了田间地头才发现,农户对新稻种的顾虑比数据报告里更复杂,他跟着农科院专家挨家挨户讲解,手把手教种植技巧,半个月下来,晒黑了一圈,却摸清了“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沈家后辈在南美做翻译时多是“被动配合”,跟着沈佳怡组织汉文化活动后,才学会主动调研当地需求,把皮影戏和当地丰收节结合,让文化传播更受欢迎;叶家后辈在抢修宽带时靠的是“技术硬”,跟着程度参与跨国反腐档案整理后,才懂得“合规意识比技术更重要”,每一份数据都要反复核对,避免给项目留隐患。
三个月后,培训考核来临。林天没有看书面成绩,而是让三位后辈分别汇报实践收获。林家长辈拿出自己整理的“稻种推广民情手册”,里面记满了农户的建议和改进方案;沈家后辈展示了汉文化活动的创新策划,计划将“稻种故事”融入皮影戏;叶家后辈则提出了“数字项目合规自查清单”,弥补了此前流程中的漏洞。
看着三人的成长,林天欣慰地点头:“你们合格了,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林家长辈去非洲农业示范基地,跟着高育良完善稻种推广;沈家后辈去中东汉文化中心,协助沈佳怡拓展合作;叶家后辈去‘数字共赢’偏远地区项目组,跟着周正优化技术落地。记住,到了新岗位,多听、多看、多做,遇到问题随时找带教老师,更要守住‘为民’的底线。”
消息传到几位老爷子耳中,林老爷子特意让林母炖了鸡汤,送到林家长辈的宿舍:“到了非洲别逞强,照顾好自己,但也别丢了林家的骨气,好好跟着高育良学,多帮农户解决问题。”沈老爷子和叶老爷子也分别给自家后辈打电话,反复叮嘱“别搞特殊,跟团队好好干”。
半年后,三位后辈在各自岗位上交出亮眼答卷:林家长辈在非洲推动耐旱稻种推广面积扩大20%,帮助当地农户增收;沈家后辈在中东策划的“稻穗皮影展”吸引了上万民众参与,推动汉文化中心与当地学校建立合作;叶家后辈则解决了“数字共赢”在3个偏远村庄的信号不稳定问题,让村民顺利用上电商平台。
林天在年度“共赢”工作会议上,特意提到三位后辈的成绩:“人才传承不是靠家族光环,是靠实践砺练,靠品德支撑。这三位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只要肯沉下心、肯付出,就能在‘共赢’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未来,我们会继续发掘更多这样的年轻人,让‘德才兼备’的薪火,一代代传下去。”
台下,林老爷子、沈老爷子、叶老爷子和老领导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共赢”的事业不仅有当下的坚实,更有未来的希望,而这些年轻的后辈,终将接过接力棒,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共赢”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