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大学的银杏叶已染上深秋最浓烈的金黄,阳光透过枝叶间隙,在洁净的小径上投下斑驳跃动的光斑。距离那场几乎改写宇宙命运的吞噬者危机,已悄然过去三个月。
校园仿佛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学生们抱着书本穿梭于教学楼之间,讨论着课业、社团活动以及即将到来的跨维度电竞联赛。食堂里飘出熟悉的饭菜香气,图书馆的阅览室坐满了埋头学习的身影。
然而,细心的人能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林栀缓步走在中央大道上,那头标志性的狗啃短发稍稍修齐了些,却依旧随性地翘着几缕。她看起来和往常一样慵懒,仿佛随时能找个长椅睡到日落。但若有人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的眼神比以往更加深邃,偶尔掠过的一抹锐光,像是能穿透现实表象,看到更深层的宇宙织理。
她的手腕上,星石安静地贴合着皮肤。那些曾经蛛网般密布的裂痕已被流动的幽蓝光纹完全覆盖,此刻正散发着温润而稳定的微光,如同沉睡的星河在缓慢呼吸。
“栀哥!这边!”
电竞社社长李铭浩站在社团活动室门口,兴奋地朝她挥手。他身旁围着几个大一新生,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新安装的“神经共鸣接口”。
林栀走近,目光扫过那台流线型的新设备:“联邦科研部的最新款?”
“没错!”李铭浩难掩激动,“说是采用了部分‘那个’的共鸣原理——”他压低声音,朝天空方向指了指,意指悬浮在地球轨道附近的“新生星核”——曾经的吞噬者。“延迟降低了70%,感知拟真度提升了三倍!下个月的跨维度联赛,我们绝对有戏!”
活动室内,社员们戴着新接口设备,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全息屏幕上不再是传统的游戏界面,而是流动的能量图谱和频率波形。偶尔有玩家的操作引发一阵和谐的共振嗡鸣,引来小小的欢呼。
“适应得不错。”林栀轻声评价,她能感受到室内弥漫着一种积极而活跃的能量场,与新生星核散发出的平和频率隐隐呼应。
“多亏了之前的‘实战经验’,”李铭浩笑了笑,随即又微微皱眉,“不过,偶尔还是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他调出控制台日志,指向几个标红的异常记录:“看这里,还有这里。训练时偶尔会出现无法解释的微秒级卡顿,或者能量反馈的微小畸变。技术团队查了几次,都说硬件软件都没问题。”
林栀凝视着那些异常数据点,手指无意识地在星石表面摩挲。那些异常波动给她一种奇异的熟悉感,并非威胁,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回声。
“像是信号干扰?”她问。
“不像,”李铭浩摇头,“更像是...系统本身在某个瞬间‘呼吸’了一下,产生了微妙的律动变化。大家都说是新设备太敏感了。”
林栀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她走到窗边,望向晴朗的天空。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她能清晰地感知到,在那片蔚蓝之外,一个温暖而庞大的意识正如同第二个月亮,静静守护着这个世界。新生星核的存在,如同给地球加上了一层无形的保护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环境变化。这些微小的异常,或许只是两个文明、两种存在形式在深度交融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磨合涟漪”。
离开电竞社,林栀朝着教职工宿舍区走去。秦屿最近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联邦总部协调与新生星核的对接项目,小月亮主要由秦雨柔照顾。
刚走到楼下,就看见小月亮正坐在花园的秋千上,哼着不成调却意外悦耳的歌谣,小腿一晃一晃。她怀里抱着兔子玩偶,另一只手里拿着蜡笔,正在画板上涂鸦。
“妈妈!”看到林栀,小月亮眼睛一亮,跳下秋千扑过来。
林栀抱起女儿,目光落在画板上——不再是之前那些被黑色触须缠绕的星球,而是一片灿烂的星空,许多星星用弯曲的线条连接在一起,像一张网,中心是一颗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大星星,周围围绕着许多小光点。
“月亮在画什么?”林栀轻声问。
“星星朋友们在玩游戏呀~”小月亮用蜡笔指着画面,“大星星在讲故事,小星星们在听。但是...”她的小眉头微微皱起,指着画纸边缘一些几乎看不清的、细微的灰色小点,“有时候会有听不懂故事的小点点,会吵一下下...不过大星星声音好好听,小点点很快就安静啦~”
林栀的心微微一动。小月亮对能量的感知总是以她独特的方式呈现。那些“听不懂故事的小点点”,是否和李铭浩提到的异常波动有关?
这时,秦雨柔从屋里出来,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笑着招呼:“栀栀来了?正好,月亮从早上就在念叨你了。”
“最近辛苦你了,雨柔。”林栀道。
“还好,月亮很乖。”秦雨柔揉了揉太阳穴,“就是最近睡眠有点浅,老是做一些光怪陆离的梦,醒来又记不清具体内容,只感觉像是听到了很远很远地方传来的...低语声。”她笑了笑,“可能是我太累了吧。”
林栀的目光再次落回小月亮的画上,那些灰色的细微小点仿佛在视野中放大了一丝。
傍晚,林栀接到星尘从联邦总部发来的加密通讯。
“林栀,近期各维度监测站报告了一些...微妙的空间读数波动。”星尘的全息影像表情平静,但眼神中带着一丝研判,“不是攻击,不是异常,更像是整个宇宙背景能量场在进行某种极其缓慢的‘呼吸’调整。频率模式与新生星核的存在有高度相关性。”
“影响?”林栀言简意赅。
“目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明显的影响是,部分超远程维度通讯的清晰度提升了0.3%,而一些基于旧式空间折叠技术的引擎效率反而下降了约0.1%。总体而言,利大于弊。”星尘顿了顿,“但变化是持续性的。科学理事会希望建立长期模型,预测这种能量场调整的最终稳态及其长远影响。”
“新生星核的反应?”林栀问。
“平静。一如既往的平静。它对我们的监测表示理解,甚至主动提供了一些非关键性的自身能量波动数据以供参考。它的配合度...高得有时让人不安。”星尘坦言。
结束通讯后,林栀独自一人登上教学楼的顶层天台。夜幕已然降临,都市的灯火与天际的繁星交相辉映。她抬起手腕,星石在夜色中散发着柔和的幽蓝光晕。
她尝试将意识沉入星石,不是寻求答案,而是进行感知。母亲苏晚晴残留的意识碎片如今已完全融入星石,成为一种温暖的背景存在,如同智慧的底蕴。而星石本身,更像是一个灵敏的共鸣器,将她与更宏大的存在连接起来。
她能感受到新生星核那浩瀚如海洋般的平静意识,如同一位温和的巨人,小心翼翼地怀抱着地球,散发着滋养万物的能量。但在这种整体的平静之下,确实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涟漪”——就像是巨人在均匀呼吸时,身体自然产生的微小颤动。
这些颤动穿过遥远的空间,渗透进维度屏障,与人类世界的科技造物、敏感个体的精神场产生极其微弱的交互,从而引发了那些“无法解释的异常”。
这一切,似乎就是小月亮画中“大星星讲故事”时产生的自然“回音”,也是秦雨柔梦中遥远“低语”的来源。
目前看来,这一切是无害的,甚至是积极的。
然而,林栀心中却有一丝极细微的、无法完全消散的不安。这不安并非源于新生星核本身,而是源于一个更模糊的念头:如此显着的能量场变化,如同在寂静的宇宙深海中投下一块巨石。它的涟漪,究竟能传多远?又会惊动哪些沉睡在无尽黑暗中的、未知的存在?
她极目远眺,望向繁星深处。宇宙依旧浩瀚而沉默。
但在这片静谧之下,她仿佛听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几乎不存在的...回声。来自比想象更遥远的地方。
宁静,或许从来都只是风暴之间短暂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