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铮的手指继而向南:“第二条线,回望成都。四川是我们的根基,但并非铁板一块。
张献忠残孽、嘉定豪强,乃至那些对新政阳奉阴违的官吏,都需时时敲打。
我若远在京师或边关,四川若有变,消息传递、大军回援,动辄数月,必生大乱!
驻跸汉中,快马至成都不过数日,可令宵小不敢轻举妄动,孙将军你在成都推行政务、整肃内部,方能更有底气!”
最后,陆铮的手指移向东方:“第三条线,向东,经汉水而下,可入荆襄,连通湖广、河南。
曹变蛟的一万先锋已按计划东出,驻防河南。汉中位于其后,既是策应,也是监督。
一旦中原局势有变,无论是流寇再起,还是虏骑分兵南掠,我军均可顺流而下,迅速介入。此乃扼守天下腰膂之势!”
陆铮收回手,负于身后,看着孙应元:“至于朝中非议……哼,我若倾巢北上,四川必失,届时无根之萍,如何久战?
我若坐守成都,则是拥兵自重,置朝廷安危于不顾,更是授人以柄。
唯有驻节汉中,上可呼应朝廷、策应北疆,下可稳固根本、震慑西南,中可观望中原、随机应变。
此乃 以退为进,执中御外 之策!让朝廷,让天下人都看清楚,我陆铮之心,在于全局,而非一隅!”
孙应元闻言,茅塞顿开,脸上露出敬佩之色:“督师深谋远虑,末将不及!如此,确是眼下最稳妥、也最主动之策!”
陆铮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汉中的街市。这里比成都多了几分北地的粗犷,市面虽不及其繁华,但秩序井然,因大军驻扎,更显生机勃勃。
“还有一点,”陆铮低声道,像是自言自语,“陕西傅宗龙,是实干之臣,与我虽无深交,但目标一致。
我驻汉中,与他近在咫尺,许多事情,可以更方便地沟通协作,避免朝廷中枢那些无谓的扯皮和猜忌。
这川陕之地,必须连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对抗虏患的坚强后盾。”
他选择汉中,是基于地理、军事、政治、后勤的全盘考量。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能呼应各方,又能避免过早将主力投入未知的北方战场消耗。
同时还能保持对自身根基的绝对控制,堵住朝中政敌的悠悠众口。这是一个在明末复杂局势下,近乎完美的战略支点选择。
“传令下去,”陆铮转身,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毅,“行营各部,各司其职,严密监控各方动向。
给傅宗龙巡抚去信,告知我军已驻汉中,望陕川携手,共度时艰。
同时,督促成都方面,新政步伐不得放缓,秋收在即,番薯、屯田之成效,关乎未来大局!”
战争的阴云已然密布,但陆铮在汉中落下的这颗棋子,却为这晦暗的棋局,撑开了一片充满弹性的战略空间。
他在这里,如同一张拉满的弓,箭矢指向何方,将取决于北方那场即将到来的风暴,究竟会猛烈到何种程度。
……
汉中行营的设立,如同在波澜起伏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定石,其产生的涟漪迅速向四方扩散。
汉中行营,节堂。
陆铮并未享受丝毫安逸。
行营甫一设立,各类文书便如雪片般从成都、从陕西、从湖广、乃至从京师飞来。他案头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督师,傅宗龙巡抚回信。”亲兵呈上一封火漆密信。
陆铮展开一看,傅宗龙的笔迹沉稳务实信中首先感谢陆铮移驻汉中对陕西的声援,并详细说明了陕西边镇目前的布防、储粮情况,坦言压力巨大。
希望陆铮能在粮饷上予以一定支持,至少确保汉中至陈仓道的粮道畅通,以便在紧急时刻能相互支援。
信末,傅宗龙还隐晦提及,朝中对于陆铮“顿兵汉中”已有微词,劝他早做打算,或上疏自陈,或有所行动,以安朝野之心。
陆铮放下信,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傅宗龙的反应在他意料之中,这位老臣看得清楚形势,也点出了关键——朝廷的耐心是有限的。
“给傅巡抚回信,”陆铮对幕僚口述,“告知他,汉中粮草亦不宽裕,但可尽力筹措两万石,分批运往凤翔,交由他统一调配。
另,着我军驻防陈仓道口的部队,与陕西方面建立定期联络哨探,共享虏情。至于朝中之事,本督自有计较。”
他必须稳住傅宗龙这个至关重要的邻居,但又不能过度消耗自身。
紧接着,来自成都孙应元的军报也到了。嘉定州赵氏等族,在绝对武力威慑下,内部出现分裂,部分族人绑了为首的几个耆老出寨请罪。
孙应元当机立断,将首恶明正典刑,家产抄没,其余胁从者予以警告,并趁机强力推行了清丈田亩。
川南方面,对张献忠残部的封锁围困效果初显,山中已开始出现粮荒迹象。
“告诉孙应元,做得很好。但切记,刚不可久,严刑峻法之后,当施以怀柔。
将抄没赵氏的部分田产,分给当地无地佃户耕种,稳定人心。对川南,继续围困,可适当放出招降消息,分化贼众。”
处理完川陕事务,陆铮将目光投向东方。曹变蛟的一万先锋营已抵达河南南阳府,正在整备。
然而,来自朝廷的正式调令却迟迟未至,只有兵部一份语焉不详的文书,让其“暂驻南阳,听候旨意”。
朝中各方势力的扯皮与掣肘,可见一斑。
“督师,京师有密信至。”锦衣卫驻汉中千户悄无声息地出现,递上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函。
陆铮展开,是首辅李标的笔迹。信中内容更为直接:皇太极称帝后,边镇压力骤增,蓟镇、宣府一带已是风声鹤唳。
然而,朝中一部分官员,仍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认为流寇未靖,不宜与虏决战,倾向于保守防御。
另一派则要求立刻调集各路兵马,包括陆铮所部,北上与虏决战。两派争执不下,皇帝和太后难以决断。
李标暗示,若陆铮能有所“表现”,或可推动朝廷下定决心,赋予其更大权柄,统筹北疆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