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峰会上的惊艳亮相与“星光计划”的慷慨宣布,如同在平静的全球科技与人文交汇领域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各地扩散。匠人村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更成为一种现象、一个符号,代表着科技向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向。
回到匠人村,铁柱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合作请求雪片般飞来,不再是简单的订单采购,更多的是寻求技术授权、共同研发、甚至是模式借鉴的深度合作邀约。国家级中心的地位愈发凸显,俨然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灯塔”机构。
“老板,这下咱们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二狗抱着一摞需要铁柱亲自过目的重要合作意向书,又是兴奋又是头疼,“欧洲的博物馆联盟想跟我们合作搞文物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非洲好几个国家发函邀请我们去帮他们建立手工艺创新中心,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发来了合作备忘录草案……这哪看得过来啊!”
铁柱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脸上却带着从容的笑意。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匠人村的理念和实践,正在被更广泛地认可和接纳,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铁柱沉稳地说,“但不能贪多嚼不烂。林雪,你牵头成立一个‘全球合作评估小组’,对这些合作请求进行筛选和分级。优先选择那些与我们的核心战略契合度高、能产生显着社会效益、并且对方具备一定执行能力的项目。我们要的不是数量,是质量和影响力。”
“明白。”林雪点头,“我会尽快拿出一个评估标准和初步名单。”
就在匠人村忙于应对蜂拥而至的国际合作时,一个来自国内的、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铁柱的注意。在西北一个深度贫困、但拥有独特羊毛编织技艺的县城——清河县,当地政府发来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求助信。信中提到,当地的羊毛编织手艺面临失传,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空有技艺却难以变现,县里尝试过一些帮扶措施,但效果甚微。他们听闻匠人村的事迹,希望能得到帮助,为这项古老的技艺找到一条生路。
“清河县……我知道那里。”杨师傅不知何时走了进来,他拿着那封求助信,布满老茧的手指微微颤抖,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我年轻时跟我师父去那边交流过,那里的‘盘金绣’和‘羊毛打结’是一绝,现在……唉……”
铁柱接过信,仔细阅读着。信纸粗糙,字迹却工整而用力,透露出写信人的期盼与无奈。这不像那些来自国际机构、格式工整的合作备忘录,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来自土地最深处的呼唤。
“老板,这种小地方……投入产出比恐怕不高啊。”二狗从商业角度提出了现实问题,“咱们现在这么多大项目……”
铁柱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办公室那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前,目光落在了那个偏远的、被标注出来的小县城上。他想起了匠人村起步时的艰难,想起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手艺的老匠人。
“有些事,不能只算经济账。”铁柱转过身,语气坚定,“匠人村的根,在乡土,在民间。帮助清河县,不仅仅是挽救一项手艺,更是守护我们文化的毛细血管,是为那些留守的希望点亮一盏灯。这,比签十个国际大单更有意义。”
他当即做出决定:“这个项目,我亲自抓。二狗,你跟我去一趟清河县,实地看看。林雪,协调资源,准备启动‘乡土匠心振兴计划’,把清河县作为第一个试点!”
几天后,铁柱和二狗,连同两名技术骨干,踏上了前往清河县的路途。道路崎岖,景色荒凉,与匠人村所在的江南水乡形成了鲜明对比。到达县城,更是感受到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滞重感。
接待他们的是县里分管文化的王副县长,一个皮肤黝黑、眼神里带着焦虑和期盼的中年汉子。
“铁柱总,可把你们盼来了!”王副县长紧紧握着铁柱的手,语气激动,“我们这穷地方,没啥好东西,就剩下这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了,眼看就要断根了啊……”
他带着铁柱一行人参观了当地的手工艺合作社。破旧的土坯房里,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就着昏暗的光线,手指翻飞,正在进行复杂的羊毛打结和盘金绣。她们的手艺精湛,图案古朴大气,充满了游牧民族的豪放与生命力,但做出来的多是些样式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坐垫、挂毯,堆积在角落里,蒙着灰尘。
“好东西啊!真是好东西!”同行的技术骨干,一位负责材料与工艺结合的工程师,拿起一块羊毛毯,仔细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忍不住赞叹,“这密度,这色彩搭配,机器根本做不出来!”
“可是卖不出去啊。”一位叫其格力的老奶奶叹了口气,用生硬的普通话说道,“年轻人嫌土,不愿意学,我们老了,做不动了,也找不到买主……”
看着老人们眼中混合着骄傲与落寞的神情,铁柱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当晚,在县招待所简陋的房间里,铁柱召开了现场会议。
“情况大家都看到了。”铁柱语气沉重,“手艺是顶级的,但产品脱离市场,缺乏品牌和渠道。我们需要帮他们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我们可以用‘星璇’系统,分析这些传统纹样的文化基因,进行现代化的衍生设计,保留其灵魂,但赋予更符合当代审美的形态。”李哲通过视频连线建议道。
“材料上也可以升级。”那位同行的工程师补充,“当地的羊毛品质其实很好,我们可以引入‘灵丝’的基础技术,帮助他们开发具有更好功能性(比如抗菌、调温)的混纺线,提升产品价值。”
“二狗,你负责渠道和品牌。”铁柱看向二狗,“联系咱们合作的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看看能不能搞个联名系列;同时,在咱们自己的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开辟‘乡土匠心’专区,讲好清河县和这些老手艺人的故事!”
“好!我回去就办!”二狗也被现场的氛围感染,干劲十足。
“王县长,”铁柱又对陪同的王副县长说,“我们需要县里配合,组织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训,不仅要教手艺,还要教设计、营销的知识。我们可以派技术员和设计师过来驻点指导。”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王副县长激动得连连保证,“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乡土匠心振兴计划”在清河县迅速启动。匠人村派出的团队驻扎了下来,与当地政府和老匠人们一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匠人们对新的设计和材料最初抱有疑虑,年轻人学习新技术也需要时间。但铁柱的亲自关注和匠人村团队的专业与耐心,逐渐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几个月后,第一批融合了传统盘金绣纹样与现代极简主义设计、采用新型功能性混纺羊毛制成的时尚抱枕、艺术挂画和文创包具问世了。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充满了现代时尚感,一经在匠人村平台和合作的设计师品牌店推出,立刻引起了抢购!
尤其是当背后清河县老匠人们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其格力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灯下一针一线刺绣的画面通过视频传播出去后,产品更是被赋予了情感和文化的重量,供不应求。
看到账户上第一次有了可观的收入,看到年轻人开始主动回来学习手艺,其格力奶奶和她的老伙伴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王副县长更是专程打电话给铁柱,声音哽咽地连连道谢。
清河县的成功试点,如同一个火种,迅速引燃了全国更多拥有独特手工艺却面临困境的地区。“乡土匠心振兴计划”全面铺开,匠人村与众多县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其技术、设计和渠道优势,盘活了一项项濒危的非遗技艺,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和文化传承。
匠人村的格局,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它不再仅仅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未来、赋能乡土、传递温暖的社会企业典范。
站在新的高度上,铁柱的目光投向了更远方。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世界上还有无数需要被点亮的地方。
而匠人村,将秉持着这份初心与担当,继续它的征程。
星火已燃,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