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弘毅与王坚定下的方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整个帝国西陲的军事机器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战争的齿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效率咬合、转动,目标直指大渡河上游那片层峦叠嶂的土地——金川。
一、 川西的脉搏:成都军府的昼夜
成都,天府之国的中枢,如今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铁血的气息。四川总兵官府邸(或特定的前敌指挥所)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王坚坐镇中枢,一道道军令如同蛛网般辐射出去。
· 兵员的筛选与集结: 命令下达至川西各卫所及驻防要点。并非所有部队都适合山地作战。来自成都平原的守备部队大多被留作预备队,真正被选中的,是那些常年驻守松潘、黎雅、建昌等汉蕃杂居边地的营兵。他们熟悉山势,耐得劳苦,其中不乏与蕃部打过交道、甚至懂得几句蕃语的“老兵油子”。同时,从北疆抽调的部分有过山地作战经验(可能在与西夏或蒙古的小规模冲突中)的精锐,也开始以“换防”、“演习”的名义,秘密向川西集结。数万大军,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悄无声息地向预定进攻出发地域移动。
· 装备的革新与调配: 工部的官员与军中的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
· 破解碉楼的利器: 大量的床弩被从武库中取出,进行检修和调试,特制的、带有倒钩和可燃物的重型弩箭被成批生产。更关键的是,一种被称为 “旋风炮” 的小型、可拆卸的配重式投石机(相比传统的牵引式抛石机,更精准、省力)被重点打造,它可以由骡马驮运或士兵扛抬部件,在山地组装,用于轰击碉楼的关键部位。
· 山地行军保障: 大量的铁锹、镐头、斧锯被分发下去,用于修筑工事和开路。适应山地行走的、鞋底有防滑钉的革靴,以及更轻便的皮甲(或在关键部位加强防护的镶铁棉甲)开始替换部分重甲。治疗跌打损伤、风寒以及箭疮的金疮药被大量采购。
· 特种装备: 韩震的网络贡献了一些“土办法”,如大量采购辣椒、硫磺等物,用于制作熏烟;收集牛马粪便,晾干后作为燃料和发烟物;甚至准备了少数经过训练、善于在崎岖地形背负物资的 川马和牦牛。
二、 后勤的血脉:艰难而顽强的输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古训在金川之战前显得尤为重要且艰难。
· 粮秣堆积如山: 成都平原的粮仓被大量开启,米、麦、豆类被加工成更耐储存的炒面、饭干(干米饭)。大量的咸菜、腊肉、盐巴被分装。这些物资首先通过水路(岷江、青衣江)和相对平坦的官道,运抵雅州、嘉定等前沿枢纽。
· “人力血脉”的延伸: 从这些枢纽开始,真正的挑战来临。通往金川方向的道路(如果称得上路的话)狭窄崎岖。数以万计的民夫(其中很多是招募的当地熟谙山路的汉、蕃百姓)组成庞大的运输队,依靠背架、挑担,甚至排成长龙以手递手的方式,将粮食、箭矢、营帐材料,一点点运往前线正在修建的各个兵站和未来计划筑堡的地点。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民夫们的汗水与生命,同样在消耗。
· 建立兵站网络: 在王坚规划的进军路线上,数个关键节点被选定,提前建立了坚固的兵站。这些兵站如同一个个前进的钉子,储备物资,驻扎守军,既是补给点,也是支撑点,更是将来“堡垒推进”的基石。
三、 情报的触角:深入虎穴的暗影
在军事准备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上的活动更加隐秘而关键。
· 韩震的“山民”: 韩震麾下最精干的人员,化装成商人、朝圣的喇嘛、探亲的部落民,甚至是被逐出部落的“流浪者”,提前数月便潜入了金川地区。他们的任务极其危险:
· 绘制更精确的地图,标注每一座可能驻军的重要碉楼、每一处水源、每一条可供军队通行的小道。
· 摸清各部头人的性格、嗜好、相互间的真实关系,寻找可以收买或利用的裂痕。
· 散播谣言,夸大宋军实力,渲染抵抗的悲惨下场,同时暗示与宋军合作的好处。
· “带路党”的联络: 与巴底、巴旺等部的秘密接触从未停止。虽然这些部落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表态,但至少保证了他们在宋军进攻初期不会与促浸、绰斯甲联手。个别贪婪或与促浸有血仇的小头人,则在金钱和承诺的诱惑下,提供了宝贵的情报,甚至答应在关键时刻作为内应或向导。
四、 政治的攻势:先声夺人
在军事压力尚未完全降临之前,政治和心理的攻势已然展开。
· 檄文与告示: 以四川总兵官和皇帝钦差(陆弘毅)的名义,撰写了言辞犀利的檄文,历数促浸、绰斯甲等部“劫掠商旅”、“对抗天朝”、“残害邻部”的罪状,申明朝廷“吊民伐罪”的正义性。同时,准备了大量安民告示,承诺不杀降、不扰民,保护归顺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文书被秘密带入金川,在一些集市、路口悄然散发,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着层层涟漪。
· 最后的通牒: 在大军真正出动前,派出了正式的使者,携带最后通牒,前往促浸、绰斯甲等大部。通牒给予了他们最后一次和平解决的机会:大头人亲赴成都请罪,交出武器,接受朝廷册封和流官监督。虽然明知对方接受的可能性极低,但这套程序必不可少,既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也进一步在心理上施压,并让那些摇摆的部落看清朝廷“先礼后兵”的姿态。
五、 最后的检阅与誓师
秋意渐浓,天气转凉,正是用兵的好时节。在成都郊外一座隐秘的大校场上,举行了一场小范围但极其肃杀的阅兵。
王坚和陆弘毅站在点将台上,检阅着即将出征的精锐先锋。这些士兵虽然个子不高,但个个筋骨强健,眼神沉稳,带着山地居民特有的坚韧。他们装备着改良后的甲胄和武器,身后是那些拆卸开来的“旋风炮”和沉重的床弩部件。
没有喧天的鼓乐,只有猎猎的旌旗和士兵们沉重的呼吸声。
王坚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动员,他只说了三句话:
“此战,关乎国威!”
“此战,关乎西南百年太平!”
“望诸君,奋勇杀敌,凯旋而归!”
“万胜!万胜!万胜!”低沉的怒吼声直冲云霄,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陆弘毅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帝国的意志已经化为了这柄蓄势待发的利剑。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所有的谋划都已铺开。现在,只等那一声进攻的号角,在这金川的千山万壑间吹响。他抬头望向西方,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成都平原的迷雾,看到了那片即将被战火与硝烟笼罩的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