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正暖,将磨盘沟的千亩梯田染成了金红色。层层叠叠的田垄间,红薯叶虽已染上秋霜,却依旧透着勃勃生机,远处的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缓缓驶过,笑声与快门声随风飘来,与田间农民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闹而祥和的画卷。这里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泥泞闭塞的小山村,而是享誉全国的国家级农业公园,是无数人心中的“乡土桃源”。
田埂上,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缓缓漫步。
许青山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衣,周晓芸则披着一条素雅的羊毛披肩,两人的手紧紧牵在一起,掌心的温度历经岁月沉淀,依旧温暖而坚定。许青山的背有些微驼,走路也不复当年的稳健,每一步都走得很慢,却稳稳当当,像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老槐树。
“慢点走,别急。”周晓芸侧过头,目光温柔地落在他脸上,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痕迹,却也沉淀出了从容与平和。
许青山点点头,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轻轻擦了擦周晓芸额头的薄汗:“太阳还是有点晒,要不我们到前面的亭子里歇会儿?”
不远处的观景亭里,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位讲解员,听她讲述磨盘沟的变迁:“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梯田,村民们靠天吃饭,种出的红薯只能挑着去县城卖……直到许青山爷爷带着乡亲们创业,才有了今天的磨盘沟……”
许青山和周晓芸相视一笑,找了个石凳坐下。他望着眼前这片熟悉的土地,目光悠远,仿佛穿越了二十多年的时光,看到了当年那个背着红薯走几十里山路的自己,看到了在破旧粉条坊里熬夜漏粉的老伙计们,看到了第一次引进漏粉机时村民们惊讶的脸庞,看到了拒绝上市时投行们不解的眼神,也看到了基金会成立时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时间过得真快啊。”周晓芸轻声感慨,手指轻轻摩挲着许青山粗糙的手掌,“还记得当年你说要把磨盘沟变个样,我还担心你只是随口说说。”
许青山笑了,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温和:“我这辈子,最不擅长的就是说大话,最擅长的就是‘偷懒’——懒得走弯路,懒得搞内耗,懒得应付那些没用的纷争,就一门心思地想把红薯种好,把粉条做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他顿了顿,抬手指向远处的梯田,夕阳的金光洒在他的白发上,像镀上了一层光晕:“你看,我这懒人,一不小心,就懒成了首富。”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带着几分自嘲,几分欣慰,更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通透。他所谓的“懒”,从来不是躺平放弃,而是避开无效的忙碌,守住初心,把所有力气都用在真正值得的地方。他懒得去追逐资本的泡沫,所以拒绝上市;懒得去搞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专注产品;懒得去计较短期的利益,所以深耕农业科技,扶持农村教育。
周晓芸捂着嘴笑了,眼里却泛起了泪光:“是啊,你这个‘懒人’,懒出了一片新天地,懒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也懒出了我们这辈子的安稳幸福。”
风轻轻吹过,带来红薯的清甜香气,夹杂着桂花的芬芳。远处的商学院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养老院的方向,隐约能听到老人们的歌声;电商直播基地的屋顶上,五星红旗在夕阳下迎风飘扬。这一切,都是他们用一生守护的成果,是磨盘沟最动人的模样。
许青山抬手,轻轻拭去周晓芸眼角的泪水,笑着说:“哭什么,我们该高兴才对。你看,孩子们都长大了,磨盘沟也越来越好,我们的心愿都实现了。”
他的心愿,从来都不是成为什么首富,而是让这片土地不再贫瘠,让乡亲们不再受苦,让农村的孩子能有书读,让农业的科技能有发展。如今,这些心愿都一一实现了,磨盘沟的红薯香飘海内外,乡村教育越来越完善,农业科技惠及了更多农民,而他,也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陪着老伴,在这片土地上安享晚年。
夕阳渐渐西沉,把天空染成了绚烂的橙红色,梯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许青山牵着周晓芸的手,缓缓站起身,准备回家。晚风拂过,吹动着他们的白发,也吹动着田垄间的红薯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回家吧,晚饭我想吃你做的红薯粥。”许青山轻声说。
“好,我这就给你做。”周晓芸笑着点头。
两人相携着,慢慢走向不远处的村庄。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与金色的梯田、远处的村庄、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最圆满的剪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许青山用一生的“懒”,守住了对这片土地的初心,也收获了最丰盈的人生。而磨盘沟的故事,还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如同这永不落幕的夕阳,温暖而明亮。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