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9年的冬天,西晋朝堂上的气氛比洛阳的寒风还凛冽。晋武帝司马炎把龙椅拍得砰砰响:孙皓那小子在东吴杀人如麻,老百姓都快没活路了!咱这六路大军,不是去打仗,是去给吴地百姓送暖炉的!
这话听着像给将士们打气,其实早有伏笔。那会儿西晋的国库殷实得能跑马,粮仓里的谷子堆成了山,连守库的老兵都抱怨再不来场硬仗,新米都要发霉了。反观东吴,孙皓这皇帝当得跟闹着玩似的——大臣说错句话就被挖眼睛,宫女递茶慢了就被扔进水里喂鳄鱼,连宫里的柱子都被他砍得坑坑洼洼,据说因为看着不顺眼。有回他听说某个地方官家里有块好看的石头,直接带人把人房子拆了搬石头,气得老百姓编儿歌骂他:孙皓孙皓,拆房扒灶,再不滚蛋,天打雷削!
所以当晋武帝一声令下,六路大军跟开了双倍加速似的往前冲。最惹眼的是王濬的水师,这老头七十多了,却比小伙子还能折腾。他在巴蜀造的战船,大得能站几百号人,船头上的铁撞角锃亮,据说能把东吴的城墙撞出个窟窿。出发那天,几千艘船顺着长江往下漂,帆影遮得太阳都看不见,掌舵的士兵喊号子能传到几十里外,吓得江里的鱼都不敢露头。
有个吴军小兵在烽火台上瞅见这阵仗,腿肚子都转筋,赶紧往下传消息:西晋的船来了!跟搬家的蚂蚁似的,黑压压一片!结果传到孙皓耳朵里,这货正搂着美人喝酒呢,不耐烦地挥挥手:慌啥?长江那么宽,他们还能飞过来?给我把铁链子横在江面上,再扔点铁锥子,保准让他们有来无回!
可他忘了,王濬是个老狐狸。见江面上飘着铁链子,老头压根不慌,让人扎了几十只大木筏,筏子上绑着稻草人,远远看着跟士兵似的。吴军一见,噼里啪啦放箭,箭射完了,木筏也把铁链子撞得七零八落。至于那些铁锥子,王濬更有招——让潜水的士兵带着长柄斧头,水里一划拉,锥子全被砍断了。等吴军反应过来,西晋的战船已经跟下饺子似的过了险滩,船头的士兵还对着岸上喊:喂!你们家皇帝的铁链子质量不行啊!
这边水军打得热闹,陆地上的杜预更不含糊。这老头是个文化人,打仗前还在研究《左传》,可真动起手来比谁都狠。他带的陆军跟开了挂似的,今天占个城,明天夺个关,手下的士兵都纳闷:将军,咱是不是走得太快了?粮草都快跟不上了!杜预捻着胡子笑:放心,东吴的老百姓会给咱送粮草的。
还真让他说中了。有回大军路过一个村子,刚想埋锅做饭,村口就跑出一群老乡,端着米饭提着茶水,领头的老汉对着杜预作揖:官爷,快歇歇!孙皓那狗东西把咱的粮食都征走了,就剩下这点,你们千万别嫌弃!士兵们吃得热泪盈眶,有个新兵蛋子抹着嘴说:咱这哪是打仗,分明是走亲戚啊!
最搞笑的是江陵城的守将。见西晋大军围城,这哥们想了个招——让士兵在城墙上插满旗子,又把稻草人穿上军装站着,自己带着人偷偷跑了。结果杜预的军队一攻城,发现城墙上的一动不动,搭个梯子爬上去才知道,合着守将早就溜之大吉了。有个士兵对着稻草人作揖:谢了啊,替咱站了这么久岗!
消息传到建业(今南京),孙皓彻底慌了。他一会儿让太监去求神拜佛,一会儿又拔剑砍桌子,最后想出个馊主意:让宫女们穿上军装守城。结果这些宫女见了西晋的士兵,吓得扔下兵器就跑,还有人边跑边喊:别打了!我们早就不想伺候那个暴君了!
公元280年三月,王濬的水军开到建业城下,孙皓这才知道大势已去。有大臣劝他不如投降吧,还能留条活路,他哭丧着脸说:我投降了,他们会不会像我对待大臣那样对待我啊?结果等他光着膀子、绑着自己出城投降时,王濬亲自给他松了绑,还请他吃了顿饭。孙皓边吃边嘀咕:早知道你们这么客气,我早投降了......
就这样,打了几十年的三国,居然以这么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有人说这是西晋太能打,也有人说这是孙皓太能作,但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谁让日子过不下去,谁就得卷铺盖走人。就像建业城里的一个老裁缝说的:管他姓曹姓刘还是姓司马,只要让咱安安稳稳做衣服,就是好皇帝。
司马光说:孙皓暴虐,失尽民心,虽有长江天险,不足恃也。晋之六路伐吴,非唯兵强马壮,实乃顺天应人。故曰: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
作者说 六路伐吴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像一场提前写好剧本的戏——孙皓的暴行早就埋下了,西晋的进攻不过是按下了快进键。这让我想起职场上的某些团队,老板天天搞一言堂,员工敢怒不敢言,看似铁板一块,其实早就暗流涌动,等竞争对手一来,立马树倒猢狲散。真正的从来不是城墙或江河,而是老百姓的心。就像现在的商家,与其花心思搞套路,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毕竟人心这东西,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本章金句: 能挡住千军万马的,从来不是山水险阻,是老百姓的心。
如果你是文中东吴的守城将领,面对孙皓的暴行,你会选择早早投降,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刻?欢迎留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