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的到来,如同一块试金石,投向了正值剧烈变革前夜的大明帝国。这不再是过去零散的商船或传教士,而是一个拥有国家背景的、正式的商业-政治使团。他们的到来,既是对大明南洋霸权的某种承认,也充满了试探、算计与对利益的赤裸追求。
一、 津门迎客,展示肌肉
天津卫码头,经过扩建和硬化,已初具近代化港口的雏形。为迎接荷兰使团,一场精心安排的“展示”悄然进行。
当荷兰使团乘坐的帆船缓缓驶入港湾时,他们惊讶地看到,在港内停泊的明军战舰中,赫然有几艘体型修长、造型略显怪异、侧舷装着巨大明轮的舰只——正是装备了辅助蒸汽机的“镇海”级巡航舰。虽然没有点火冒烟,但其独特的外观已足够引人注目。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码头上数门新式岸防炮的炮口,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其形制与威力,显然不同于他们认知中的东方火炮。
负责接待的鸿胪寺官员(由林宸一方打过招呼)不卑不亢,礼仪周到,但言语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贵使远来辛苦。我大明皇帝陛下闻听荷兰国亦乃欧罗巴礼仪之邦,特准尔等登陆,一睹天朝气象。”
使团正使范·德·维尔德,一个精明干练的中年人,压下心中的惊疑,脸上堆起职业化的笑容:“非常感谢贵国皇帝的慷慨与贵官的接待。我们带着荷兰联省共和国及东印度公司的友谊而来,期望能与强大的大明帝国,建立更稳固、更互利的贸易关系。”
二、 朝堂觐见,礼仪之争
紫禁城,皇极殿。荷兰使团的觐见,本身就是一场无形的交锋。
范·德·维尔德坚持按照欧洲外交礼仪,向崇祯皇帝行鞠躬礼,并准备呈上国书。这引发了一些守旧官员的不满。
“蛮夷不知礼数!面见天子,岂能不行跪拜大礼?”
“此乃亵渎天威!”
端坐龙椅的崇祯,在林宸事先的沟通下,展现了难得的开明与大气(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他挥了挥手,止住了朝臣的议论。
“远方来客,不知天朝礼法,情有可原。鞠躬即可,呈上国书吧。”崇祯的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宽容,这让习惯了平等外交的范·德·维尔德心中略感不适,却也不敢表露。
国书的内容无非是表达友好,希望扩大贸易,并隐晦地提及了西班牙人在南洋的“霸道行径”以及北方“某个正在扩张的野蛮帝国”(指沙俄)的威胁,试图进行暗示性的联合。
三、 林府夜宴,言语试探
正式的觐见后,林宸以镇国公、太师的身份,在府中设宴款待荷兰使团核心成员。这更像是一场非正式的、却更为关键的会谈。
宴会气氛看似融洽,实则机锋暗藏。
范·德·维尔德首先恭维:“国公阁下,我们在天津看到了令人惊叹的港口和舰船,尤其是那几艘……特别的战舰,真是巧夺天工。贵国的进步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林宸淡然一笑,举杯示意:“大明地大物博,人才辈出,偶有所得,不足为奇。倒是贵国纵横七海,商贾遍及寰宇,更令人钦佩。”他轻描淡写地将话题引开。
几轮酒过后,范·德·维尔德开始切入正题:“国公阁下,我们注意到,贵国与西班牙人在吕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西班牙人贪婪而傲慢,我们在南洋也与他们多有摩擦。或许,我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林宸心中冷笑,知道对方是想借刀杀人,或者至少是拉拢大明对抗西班牙。他不动声色:“吕宋之事,乃西班牙人背信弃义,屠戮我商民,我大明不过是行使自卫之权,拨乱反正而已。至于共同的利益……”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对方,“利益的基础,在于相互尊重与公平贸易。我大明欢迎所有秉持此道的朋友。”
他绝口不提联合对抗西班牙,反而强调“公平贸易”,将皮球踢了回去。同时,他话锋一转,仿佛不经意地问道:“听闻贵使在国书中提到了北方蛮族?可是指那在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的罗刹人?”
范·德·维尔德眼睛微眯,意识到这位大明权臣对西方事务的了解远超预期。“正是。罗刹人野蛮扩张,对文明世界皆是威胁。据说他们也对贵国的疆域造成了困扰?”
林宸放下酒杯,语气转为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跳梁小丑,疥癣之疾耳。我大明雄师在北疆枕戈待旦,假以时日,自有料理。不劳贵使挂心。”他再次展现出强大的自信,既承认了威胁的存在,又明确表示无需外人插手,暗示大明有能力独自解决。
这场宴席,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实力和意图。林宸成功地展示了大明的力量与自信,挫败了荷兰人试图拉拢或挑唆的意图,并隐约传递出大明在北方问题上“自有主张”的信号。
四、 格物交流,技术威慑
按照林宸的安排,荷兰使团还被“邀请”参观了不涉及核心机密的格物院外围展示区以及新建的“皇家北方机器制造局”部分开放车间。
虽然看不到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和最新火炮的铸造过程,但那庞大而精密的机床(尽管在林玥眼中还很原始),标准化生产的零件,以及工坊内井然有序的生产流程,依然给荷兰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他们意识到,大明的工业能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套日益完善的体系之上。
尤其是在看到一台用于演示的、改良后的织布机在蒸汽动力下高效运转时,范·德·维尔德心中最后一丝凭借技术优势进行讹诈的念头也彻底打消了。
五、 协议初成,各取所需
经过一系列明暗交锋,荷兰使团最终与大明达成了初步协议:
大明同意重新开放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有限贸易,但在关税和商品种类上设置了有利于己方的条款。
荷兰承认大明在吕宋及南洋部分地区的主导权,并承诺约束其船只和盟友不再主动挑衅。
双方同意建立初步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通过商人)。
关于联合对抗西班牙或沙俄的提议,则被大明巧妙地回避或拒绝了。
这份协议,大明凭借其实力地位,获得了实质性的利益和尊重,却并未被拖入欧洲的纷争泥潭。荷兰人虽未完全达到目的,但也稳住了远东的贸易线,并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东方帝国的强大与不可轻侮。
六、 余波与深思
荷兰使团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他们见识了一个与传说中截然不同的、充满活力与力量的大明。
朝堂之上,这次成功的外交被视为林宸又一功绩,但也让一些官员更加担忧——与西夷打交道如此之深,是福是祸?
林宸则看得更远。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西方列强绝不会放弃对东方财富的渴望,未来的摩擦与冲突不可避免。但通过此次接触,他成功地向外部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自信且不愿轻易结盟的大明,这为帝国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也定下了未来外交的基调:以实力求和平,以独立保发展。
西夷来朝,暗藏机锋。这场不见硝烟的外交博弈,其影响深远,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帝国在迈向世界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稳健而有力的第一步。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疆狼烟,科技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