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深飞抵波士顿后,迅速被梅奥医学中心那种高效、严谨、前沿的学术氛围所包裹。这里的一切都符合他对于“理想工作环境”的想象:顶尖的设备,复杂的病例,永不停歇的学术讨论,以及周围无处不在的、对医学巅峰充满渴望的同行。他像一块高效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每天的工作时长远超在国内的时候,常常是结束最后一台手术或实验数据分析时,波士顿已陷入深夜,而地球另一端的林夕,正准备迎来新一天的朝阳。
最初的适应期,两人都努力维持着沟通的频次。他们会算着时差视频,陆景深在晨曦微露的公寓里喝着黑咖啡,听林夕讲述她一天的工作趣事和烦恼;林夕则在深夜的工作室,看着屏幕里他略带疲惫却眼神专注地分享新的手术见解或遇到的疑难病例。尽管隔着屏幕,那份分享的意愿和努力维系的情感纽带依然清晰可感。
然而,十二小时的时差和各自高强度的工作,像一道无形的鸿沟,逐渐显现出它的威力。陆景深的时间被切割成以分钟计算的碎片,一个紧急会诊、一台突发手术就可能打乱原定的通话计划。林夕这边,赶稿的压力、编辑的催命、以及独自面对空荡工作室的寂寥,也让她有时情绪低落,需要倾诉时,却往往只能收到一条延迟数小时的、简短的“刚下手术,一切安好,勿念”。
沟通开始出现错位和延迟。林夕兴致勃勃发去的新漫画草稿,可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收到陆景深一句严谨的、侧重于医学细节准确性的“专业评审”式回复,而那份等待中的热情早已冷却。陆景深在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后,想与她分享喜悦,拨通视频却发现她因熬夜赶稿而精神不济,对话变得简短而略带尴尬。
就在这时,苏晴的存在感,在陆景深的生活中逐渐增强。
正如之前所提,苏晴是心脏电生理研究的高级研究员,与陆景深的研究方向有高度交集。她不仅是学术上的伙伴,更是一种“同类”的存在。他们能用最精炼的专业术语交流,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实验设计中的精妙之处,在学术争论中能迅速抓住彼此的逻辑核心。这种智力上的高度同频和效率,是陆景深在与其他任何人(包括林夕)交往中从未体验过的畅快感。
一次,两人合作的一项关于新型导管消融术式模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论文被顶级期刊接收。兴奋之余,苏晴提议去附近一家颇受学者欢迎的清吧小酌一杯以示庆祝。坐在氛围安静的角落里,苏晴举杯,妆容精致的脸上带着难得的、属于学术成果带来的纯粹喜悦:“景深,祝贺。你的临床洞察力为这个模型注入了灵魂。和你合作,效率很高。”她的赞美直接而客观,不带丝毫暧昧,却精准地肯定了陆景深最看重的专业价值。
陆景深微微颔首,与她碰杯。环境的改变和酒精的轻微作用,让他比平时稍显放松。他听着苏晴谈论着下一步的研究规划,谈及领域内几位顶尖学者的最新动态,思路清晰,视野开阔。他发现自己很享受这种纯粹基于理性和专业目标的交流,无需分心去揣摩情绪,去适配节奏,一切都在高效且可控的轨道上运行。他偶尔会走神一瞬,想起林夕那种带着点小情绪、需要他费力“翻译”和安抚的交流方式,心中会泛起一丝微妙的、难以言状的对比感。苏晴像一台性能卓越、接口完全兼容的超级计算机,而林夕,则是一个需要精心维护、却充满意外惊喜的独特生态系统。
他清楚地知道苏晴的优秀和吸引力所在,但也仅限于学术伙伴的欣赏。他的理性壁垒依然坚固,只是内心深处,那种因高度契合而产生的舒适感,像一种缓慢作用的催化剂,悄然稀释着因距离而产生的孤独感。
与此同时,在林夕的世界里,周屿的出现,则像一束毫无征兆、直接泼洒进来的阳光,明亮、温暖,带着不容拒绝的活力。
周屿是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因为热爱漫画,尤其崇拜林夕那种将专业知识和艺术结合的风格,在一次行业活动后,鼓起勇气结识了她。他年轻,帅气,笑容极具感染力,思维跳跃,充满奇思妙想。与陆景深的深沉、内敛、一切尽在掌控不同,周屿是外放的、感性的、甚至有点“傻白甜”的。
他会因为林夕一句“最近颈椎不舒服”,就带着专业的拉伸教程和一堆据说有奇效的膏药出现在工作室门口;会在林夕抱怨画稿没有灵感时,拉她去郊外骑行,在风中大声告诉她“灵感是跑出来的不是憋出来的”;会记住她随口提过的喜欢的乐队,然后搞到很难得的演唱会门票给她惊喜。
最重要的是,周屿就在身边。他的关心是即时的、可见的、触手可及的。当林夕深夜赶稿感到孤单时,一个消息发过去,周屿可能正在夜跑,会立刻拍一张星空照片发过来,附上语音:“林夕姐,你看今晚的星星多亮!加油画完,我请你吃宵夜!”这种陪伴,简单,直接,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效地驱散了工作室的冷清和因等待越洋电话而产生的焦虑。
林夕无法否认,和周屿在一起时,她很放松,很快乐。她不需要扮演一个成熟、懂事的“医生女友”,可以偶尔任性,可以分享一些幼稚的烦恼,可以感受到被一个阳光大男孩全心全意崇拜和呵护的满足感。这种体验,是她在与陆景深那段总是需要她努力理解、主动维系的关系中,很少感受到的。
一次,周屿来看她,带来他刚画好的一套关于运动损伤防护的趣味小漫画,线条虽然稚嫩,但创意十足。林夕看得忍俊不禁,认真给了他一些指导。周屿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突然说:“林夕姐,你认真工作的样子,真的好有魅力。比我见过的所有学姐都厉害!”
他的直球赞美,让林夕脸颊微微发烫,心里泛起一丝涟漪。这时,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是陆景深发来的消息,内容是一篇最新发表的、与她正在创作的科普漫画主题高度相关的医学论文摘要,附言简洁:【这篇文献数据详实,或可参考。】
两条信息几乎同时到达。一条是充满青春荷尔蒙的、感性的、直接指向她个人的赞美;另一条是跨越时区的、理性的、指向她工作内容的专业支持。
林夕看着手机,沉默了。她当然知道陆景深消息的价值,那是他即使在百忙之中,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和支持她事业的证明,笨拙,却无比真诚。但那一刻,周屿那鲜活、温暖、触手可及的存在,确实让那条冷静的越洋信息,显得有些……遥远和苍白。
她回复陆景深:【收到,谢谢。刚在忙,晚点看。】
然后,她抬起头,对周屿笑了笑:“画得不错,继续努力。”
她清楚地知道,周屿的热情像夏天的雷阵雨,热烈但可能短暂;而陆景深的感情,像深埋地底的矿脉,沉默却深厚。她也明白,自己对周屿的好感,更多是身处孤独和压力下,对温暖陪伴的自然渴求,与对陆景深那种历经磨合、深入骨髓的爱,是不同的。
但理智的清晰,并不能完全抵消情感的波动。新的变量已经注入他们的生活,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陆景深在苏晴那里体验到的智力共鸣的舒适感,林夕在周屿那里感受到的即时陪伴的温暖,都在悄无声息地,考验着他们那份依靠承诺和回忆维系的、跨越重洋的感情。
他们依然会在固定的时间努力联系,分享生活,但对话中,似乎都心照不宣地避开了一些话题。陆景深不会详细提及与苏晴高效合作的细节,林夕也会淡化周屿带来的那些轻松时刻。一种微妙的、自觉的“信息过滤”机制开始运行,仿佛害怕某些真实的感受,会打破那艰难维持的平衡。
距离,没有产生美,而是产生了不确定的缝隙。而新的阳光,正试图透过这些缝隙,照亮彼此生活中那片因对方缺席而留下的阴影。考验,才刚刚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