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们继续第七卷的旅程。这是第117章。
---
第七卷:四海承风
第117章:欧洲市场的谨慎开拓
东南亚市场的成功模式,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模板,给了团队极大的信心。然而,当战略目光投向更为成熟和复杂的欧洲市场时,林静和她的团队保持了异常的清醒和谨慎。他们深知,欧洲并非东南亚的简单放大版,这里拥有悠久的草药应用传统(如德国、法国的植物药体系),消费者理性、挑剔且对本土品牌有较高忠诚度,法规壁垒也更高。
进入欧洲,我们不能沿用东南亚的‘文化亲近’策略,也不能照搬北美的‘功能导向’打法。在关于欧洲市场开拓的专项会议上,程致远首先定下基调,我们必须找到欧洲消费者独特的‘价值接收点’。
经过深入调研,团队将欧洲市场的切入点锁定在德国和法国。选择德国,是看中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悠久的植物药(phytotherapy)传统;选择法国,则是基于其对自然疗法和生活美学的崇尚。
我们的策略是‘学术先行,渠道精耕’。负责欧洲市场调研的迈克尔汇报道,在德国,我们将与海德堡大学或类似机构的替代医学研究中心接触,探讨合作开展关于我们核心配方的小规模临床观察研究的机会。即使只是发表一篇学术文章,也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在专业圈层的可信度。
在法国,他继续道,我们会更侧重于与高端有机生活馆、以及关注‘整体健康’(médecine holistique)的独立药房合作。重点传播我们的品牌美学和‘平衡生活’的理念,将产品塑造为一种精致、健康的生活方式配件。
产品层面,赵霖的团队面临着新的挑战。欧洲,特别是德国,对植物药有明确的法规界定(如传统植物药注册thmpd)。我们的‘御炎复元膏’和‘精力膏’等产品,如果要以‘传统植物药’的身份进入,需要提供至少30年在欧盟境内的使用历史证明,这我们不具备。赵霖分析道,因此,我们初期必须以‘食品补充剂’类别进入,这意味着所有关于‘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功效宣称都必须极其谨慎,甚至暂时放弃,转而强调‘支持身体正常能量代谢’、‘富含传统认可的滋养成分’等更基础的概念。
口味和形态也需要再次调整。欧洲消费者,尤其是北欧和西欧,可能对东南亚偏好的甜度接受度更低。研发团队着手开发了糖度更低、甚至无糖版本的膏方样品,并考虑推出更便于融入日常生活的产品形态,例如将膏方制成可冲泡的浓缩粉剂或更易于服用的软胶囊。
林静特别强调了风险控制:欧洲市场试水,预算要严格控制,采取‘小步快跑,及时复盘’的策略。首批只选择3-5个最契合我们品牌调性的精品渠道进行合作,不追求铺货量,而是追求单点突破和口碑积累。我们要准备好,这可能是一个比东南亚慢得多的市场培育过程。
首批针对欧洲市场的改良产品,在严格的法规审核和包装调整后,小心翼翼地发往了德国法兰克福和法国巴黎的合作伙伴。没有盛大的发布会,没有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只有精准的渠道铺货和针对渠道方的深度培训。
在法兰克福的一家注重整体健康的药房里,药剂师汉斯先生在详细了解了静心坊的产品理念和原料溯源信息后,对前来拜访的黄文杰说:你们对原料的坚持和对传统智慧的尊重,让我印象深刻。德国消费者需要时间,但他们一旦信任一个品牌,就会非常忠诚。我会向那些寻求温和、长期健康支持的客户推荐你们。
收到这条反馈时,林静对团队说:看,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开端。在欧洲,我们不需要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我们只需要成为那些真正懂得欣赏我们价值的人心中的‘秘密珍宝’。这条路会很长,但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扎实。
欧洲市场的谨慎开拓,标志着静心坊的全球化进入了更深水区。它不再仅仅依赖于文化共鸣或功能诉求,而是开始尝试与世界上最成熟、最理性的消费市场进行一场关于品质、信任与价值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将是对品牌内核更深层次的锤炼。